Home > Conference


全球贫困人口已减少一半
     根据世界银行今天公布的统计数字,1981-2001年间发展中国家的绝对贫困人口(按照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标准衡量)比例减少了近一半,从全球人口的40%减少到21%。但是,虽然东亚和南亚的快速经济增长使得这两个地区5亿多人口脱贫,但非洲、拉美、东欧和中亚许多国家贫困人口的比例却有所上升,或者仅略有减少。

     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引起了对有些国家可能无法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担忧,千年发展目标是2000年由189个国家通过的,8个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就是到2015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把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弗朗索瓦·布吉尼翁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但是其他地区并没有实现持续增长,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贫困人口的数目实际上是增加了。虽然我们有可能实现2015年把全世界贫困人减少一半的第一个千年发展目标,但是要在所有国家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就需要大量增加援助,需要加大贸易开放力度,需要实行更广泛的政策改革”。

     世界银行今天发布的年度统计报告《2004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所有发展中国家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绝对贫困人口总数从1981年的15亿减少到2001年的11亿,这一成就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取得的。1990-2001年全球绝对贫困人口的减少速度有所放慢,共减少约1.2亿,从12亿减少到11亿,而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8%降低到21%。

     1981-2001年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增长了30%。在东亚,人均GDP增长了两倍,年均增长率达6.4%,而绝对贫困人口比例从58%下降到16%,1981年以来有4亿多绝对贫困人口得以脱贫。

     中国在战胜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1981年以来人均GDP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数目从6亿多减少到2亿多一点,绝对贫困人口比例从64%降低到17%。这一成就中有一半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5年取得的。

     在南亚,20世纪90年代年均GDP增长达 5.5%,使得绝对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41%降低到31%。但是,由于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人口也在快速增长,因此1990年以来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目只减少了3400万, 2001年减少至4.28亿。

     与东亚和南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该地区的贫困率实际呈上升趋势。1981年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均GDP出现收缩,导致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从1.64亿增加到3.14亿,贫困人口比例从42%上升到47%。

     在东欧和中亚,许多前计划经济国家的高失业率和产出减少使绝对贫困人口比例从1981年接近于零上升到1999年的6%,但是有证据表明贫困率最近出现下降。东欧和中亚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的人数从1981年的800万(2%)增加到1999年的1亿多(24%),2001年减少至9000万多一点。

     在拉美和加勒比,整个90年代经济增长率仅略有提高,贫困率下降很少。2001年该地区的贫困人口比例,包括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和不足2美元的贫困人口在内,与1981年基本相同,分别为10%和27%。

     在中东和北非,1981年以来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约一半,比例从5%降低到2001年的2%,而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的人口比例从1981年的29%降低到2001年的23%。

    

     这些统计数字显示出在减少贫困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并突出表明减贫成就最大的国家是那些在发展经济和贸易的同时致力于开发人力资本和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国家。但是,仅靠增长并不能保证就能迅速减少贫困,因为增长的效益往往不能很快惠及穷人。

     实现千年发展目标需要社会投资

     世行贫困研究项目负责人马丁·拉瓦利安说:“提高贫困人口的安全保障意味着增强他们抵御疾病和经济冲击的能力。要提高贫困人口的安全保障,国家的减贫战略就必须通过保证向他们提供医疗、教育和营养等基本服务,以满足他们眼前的消费需求,保护他们的财产”。

     迫切需要采取这种战略的事实依据是,全世界据估计有8.4亿人口长期营养不良,他们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在那些出现高速增长的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往往也没有变化,原因是社会投资不足。例如,尽管南亚经济快速增长,但儿童营养不良的比例仍接近50%,而且学校入学率和结业率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如果继续目前的趋势,到2015年还会有5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儿童不能完成小学教育,而普及小学教育也是千年发展目标之一。

     《2004年世界发展指标》列举的社会指标呈现出来的这种不平衡证实了《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结论,即,医疗、营养和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往往不能惠及穷人。例如,在20个有分类指标的国家里,最贫困的20%的人口中儿童死亡率的下降速度仅为全部人口的一半。在全世界,2002年每千例活产婴儿5岁以下的死亡率为81,而1990年为95。要实现2015年把每千例活产婴儿死亡率降低到32还需要做出很大努力。

     全世界有600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95%以上在发展中国家,7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使得该地区的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48岁降低到2002年的46岁。

     各地区之间以及各国国内在预期寿命、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入学率和结业率、性别平等、预防传染病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构成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巨大障碍。《世界发展指标》指出:“减贫事业的持续进展取决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为实现持续增长扩大市场准入

     为了实现和保持减贫所需的经济增长水平,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的市场准入。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产出中所占的份额较大和增长较快,但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全面参与全球货物与服务贸易的潜力仍然面临许多障碍。据《世界发展指标》揭示,世界上约有70%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直接或间接地以农业为生,而世界农产品贸易的三分之二来源于富裕的经合组织国家。出现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发达国家每年拿出3300亿美元补贴他们的农产品生产者。减少农产品保护会带来全面实现全球所有商品贸易自由化收益的三分之二,许多潜在收益会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农户。

     虽然包括大宗商品和工业品在内的商品在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但计算机、金融、信息以及其他商业服务出口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而且,进一步的全球化增加了劳动力流动,使得劳工汇款对减贫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加。

     兑现蒙特雷的承诺

     除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以外,要消除绝对贫困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还需要增加援助,尤其是对最贫困国家的援助。根据《世界发展指标》,流入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援助净额从1997年的540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700亿美元。其中四分之一以上流入撒哈拉以南非洲,占该地区总资本形成的32%。但是中等收入国家,包括中国、塞尔维亚和黑山、西岸和加沙以及巴基斯坦获得了总援助净额中的一半。

     为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最贫困的国家除了目前的减债措施以外还需要更多的援助。《世界发展指标》显示,2002年在22个经合组织援助国中,发展援助平均分别占政府支出的0.59%和国民总收入(GNI)的0.23 %。与此同时,1998年高收入国家的军费支出分别占政府支出的11%和GDP的2.4 %。 在中低收入国家军费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甚至更高,1999年达到政府支出的12.3 %和GDP的2.6 %。2002年全世界的军费支出为7940亿美元,是援助净额的10倍以上。

     统计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世界银行每年出版的《世界发展指标》是对监督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的一项重要贡献。 然而,监督的质量取决于发展中国家收集、分析和传播统计数据的能力提高。政府、政治领导人和管理者都需要可靠的数据。普通公民同样需要,据此监督政府对他们的行动负责。能力建设对于实现2004年2月马拉喀什第二届发展成果圆桌会议上做出的承诺至关重要。这包括对2010年普查的准备工作提供支持,建立国际住户调查网络,帮助低收入国家编织到2006年的国家统计发展战略。

     世界银行发展数据局局长沙依达·巴迪埃说:“《世界发展指标》反映出国际统计体系的长处和不足。加以改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挑战,而且是一个发展问题,因为数据、统计数字和指标位于发展成果议程的核心”。

    

    

    

    

    中国网2004年4月23日

    

Terms and Conditions | Privacy Policy
    2004 The World Bank Group,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