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牛产业的"云岭牛"模式

发布时间: 2017-08-01 09:52:48 | 来源: 农民日报 | 作者: 左旭东 魏小兵 | 责任编辑: 刘晨曦

关键词: 肉牛产业,云岭牛,云南

“现在很多农民去给牛配种,都说只要BMY牛。云岭牛也叫BMY牛,3个字母分别来自3个父母本的第一个字母。”彩云印象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增洪说。公司下一步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庄园,计划实现年出栏6000头优质肉牛的规模。发动更多农户参与“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生产的规模效益才能显现。

 来到终年云雾环绕的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班母村,一个建在山头上的大型养牛场出现在记者面前。养牛场内,一头头云岭牛膘肥体壮,看上去比当地土牛大了好几圈。养牛场负责人吴成义说,以前,这里土牛都是在山上放养,因为缺乏养殖技术牛长得慢个头不大,而且容易得病,产量少无法形成产业,每年卖牛的钱最多只能用来补贴家用,无法依靠畜牧业脱贫致富。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2016年11月,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十二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云南省农业厅与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云南三江并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西盟县肉牛产业精准扶贫开发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三方深化合作,共同实施西盟县肉牛产业精准扶贫开发项目。云南省农业厅承担行业领导、技术培训和政策支持;西盟县人民政府负责提供项目实施的总指挥和资本支撑;三江并流公司负责牛源组织、养殖技术、规划、管理和服务、市场策划、电子商务、互联网+肉牛智能化云养殖信息系统建设。

2017年4月,西盟县肉牛产业精准扶贫开发项目正式启动,迈出了积极探索边疆少数民族特困区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的第一步。目前,西盟县基本实现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全新产业链,当地千百年来依靠山地散养的落后畜牧方式得到了升级换代。

 西盟县委副书记、农业厅派驻西盟县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郑青江介绍,在西盟县,云岭牛被阿佤人民称为“扶贫牛”。佤族群众可以选择三种方式与养牛场合作,包括种饲草、代养牛和在养牛场打工。打工工资100元一天,种植饲草一年收入好几万元,代养牛收入更高。养牛场按照牛的增值收入支付农民报酬,养得越好收入越高。养牛场会对农民提供技术、兽医、饲料等后勤保障,就算牛病死,也会有一定的托底保障。

7月25日,在西盟县召开的云南省农业厅西盟县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上,云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厅厅长王敏正和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厅副厅长王平华为“云岭牛”专家黄必志工作站揭牌。

     1   2   3   4   5   6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