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对我“翻白眼” 我帮他们鼓腰包

发布时间: 2016-08-01 16:50:08 | 来源: 新华社 | 作者: 唐春建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精准扶贫,基础设施,民生,创收

作者: 唐春建

工作单位:重庆市南川区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

推送单位:重庆市南川区网信办

发放产业发展入股分红资金。

走访慰问贫困村民。

引进企业发展养虾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2015年7月10日,根据区里的安排,我回到曾经工作过一年半的地方白沙镇,任千里村第一书记,真是“千里有缘”。

以前更多时间在机关办公,“接地气”不足,对千里村了解甚少,此次吃住在千里,和村民们一道商量对策,打响脱贫攻坚战,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水”,托起了村民们走上脱贫致富的希望之梦。

把脉问诊,找准发展方向

初来乍到,很多村民对我并不“感冒”,遭受了很多“白眼”——认为我对农村情况不熟,要想带动村民致富并非易事。

我二话没说,忍气吞声,只能暗自下定决心,在做好常规扶贫的同时,邀请区林业局、农委等单位相关专业人士,来到千里了解当地土质、气候、水质等情况,摸清“地情”。思考当地适合发展哪些产业,避免“水土不适”。

随后,在网上查阅大量资料,研究市场走向,遵循“差异、错位、互补”的发展原则,应用排除法,确定当地发展核桃、种植密本南瓜、养殖鳌虾、种植莲藕、养殖土鸡等产业,打着生态无公害的招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思路确定之后,我由“策划员”变成“招商员”,通过打“亲戚牌”和“人情牌”,四处打听当地村民外出打工创业颇有成就的人员和外地有发展核桃、种植密本南瓜、养殖鳌虾、种植莲藕等产业意愿的投资商,抛出“橄榄枝”,力求实现合作共赢,助力产业发展。

本着对村民负责,我始终坚持既要吆喝招商,更要精心选商的要求。当时,有一个投资企业听村民们说这里在引进产业,有优惠政策,屡次主动打电话咨询“要求投资”,而且投资金额较大,但我考虑到他的产业不适合本土发展,毅然放弃。

一方面拒绝不合理的招商,一方面四处寻找有投资前景的招商。经过多次登门拜访和苦口婆心地劝说,初步达成投资意向,引入返乡创业村民刘大林,成立林众核桃股份合作社,采取业主资金入股、农户土地入投的方式,发展核桃种植800亩;引入外地投资商韦珊,通过流转土地120亩,养殖小龙虾……

沟通协调,汇聚发展能量

尽管企业有投资意向,但他们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拓宽建设、硬化好通村公路;二是要村民支持土地流转。

随后,我决定各个击破,化整为零,先解决通村公路建设问题,穿梭于城乡,向区交委、白沙镇等单位“化缘”,争取资金支持,向村民拉家常,讲述“要致富,先修路”等道理,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总算摆平此问题。

接下来,动员村民进行土地流转。他们有的对土地有着特别的感情,舍不得流转;有的对政策不熟,总担心被骗等,我就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一家一户解释:每亩田按每年六百斤谷子的市场价,进行土地流转养殖小龙虾,不做都有收入;区里投入40万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前3年按5%的利率提取收益,后期按销售收入的5%保底分红。对提取的收益,连续3年全部分配给贫困户,保证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悉心长谈,村民们也很会算账“土地租出去,还可就近打工,一天80多元”等,纷纷答应表示愿意土地流转,又一道“难题”攻破了。

齐心协力,共筑发展之梦

村民们既很纯朴,也很现实,他们如果能看到钱在源源不断流进腰包,看到居住环境等在不断的改善,就会对你充满信任。于是我决定实行扶贫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治标与治本有机结合。

村里有一贫困户骆马力,房屋破旧不堪,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动员房屋改建搬迁,他一时没算过账来,担心欠账,死活不肯。

“你可以享受D级危房补助资金,每户3万元;还可享受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资金,每人1.5万元,2人就是3万元;并能享受宅基地复垦,大约几千元,加起来就有6万多元,而修建建筑面积为一百四五十平方米的一楼一底房屋,花费大概在8万元左右,您只需出1万多元。”经过我耐心细致、一笔一笔算账,他打消了顾虑,建起了漂亮的新房。

时逢今年2月,又领到村里产业发展扶贫分红资金400元,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为了鼓足像骆马力一样贫困的村民的信心,能时常看到希望,我联系单位和企业的干部职工,连续2年通过“赞助”购买仔猪、鸡苗、鸭苗等,进行“一对一”帮扶,等到家禽长大“出笼”之后,我又当起“推销员”,借助城里的“人脉”,进行“牵线搭桥”,打着“原生态无公害”的旗号,帮助他们宣传销售,使价格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一至两倍。

我坚信:只要我把贫困户当亲人,贫困户就会把我当亲人。随着村民享受的实惠越来越多,渐渐地,他们对我充满了理解、信任、支持,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

在短短一年时间,千里村建起了5.5米宽的油化通村公路4公里,4.5米宽的硬化通社公路7公里,便民路4公里,便民桥3座;发展300亩密本南瓜、100亩莲藕种植基地等5个产业,流转土地600余亩,土地入股800余亩,26户村民实施了危房改造,农村人均纯收入由4900元增加至8700元。

虽然千里村已经摘掉“贫困帽”,但按照区里规定“脱了贫还要送一程”的要求,我将继续吃在村、干在村、住在村,助推千里村实行“绿色发展”,并在村里开展十佳星级文明户、十佳脱贫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让村民们不仅在物质上,还要在精神上脱贫,形成你追我赶、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大家昂扬阔步走向小康之路。

(文中贫困户姓名均为化名)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