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总理西海固询问细节的苦心

发布时间: 2016-02-05 14:07:36  |  来源: 中国政府网  |  作者: 麦青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西海固 李克强 扶贫

当一个社会“一次分配”不足以完全覆盖所有人群时,政府有责任在“二次分配”中体现对贫弱群体的照拂。这既是民生政府的社会稳定阀,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

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快过年了,拂开浓浓的“年味儿”,我们也该关心关心特困人员这个群体的冷暖悲欢。他们就在你我身边,煦煦春阳当然也应该照进他们逼仄的人生。

2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会议指出,将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全部纳入救助供养范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是织密织牢民生安全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而在此前两天,农历小年,李克强总理一路颠簸,来到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宁夏“西海固”,掀开农户的大缸看看存粮,询问低保发放的具体细节,帮78岁回族五保老人海保廷穿上新衣,帮他系上纽扣,与敬老院老人一起吃小年饺子……问疾苦、谈发展,言笑晏晏,热气腾腾,带去的是国家对特困人群的殷殷关切。

这样的关怀和照拂,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有分享才能有共享,有共享才能有公平。一个相互扶持、充满郁勃之气的社会,才是健康和有活力的,也才是能够在全体民众中间找到“最大的公约数”。不能想象,举国欢欣的侧边,还有一张张悲苦、落寞的面影,还有人在为吃、穿、住等人生基本问题愁颜不展。

当然,特困人群救助供养问题的根本解决,仍在于不停歇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持续财富积累。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人等不得,或者因为本人先天失能,或者因为家遭巨变,或者因为区域性的整体困顿,都有可能暂时坠入贫困的深渊,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在关键的时刻扶一把、推一下,乃至兜起来。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的,各地要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大财政投入,以及拓宽救助渠道,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就明确了“两条腿走路”的基本路径。这其中,政府乃是最重要的力量来源。不仅要动用公共财政“托”起来,还要动用行政资源来激发、释放社会的活力。一托一放,才能优化资源配置,真正做到“虽远弗届”,绝无遗漏,“一个都不能少”。

这就要求,各地应该把扶贫助困工作做到实处,而不是每年只在年末岁尾点点卯、做做样子,就可以一年高卧。不仅要走下去慰问特困户,更要搞清特困人群的底数,实行动态管理;不仅要让特困人群过年吃上饺子,更要研究致贫致困的深层原因;不仅要关心一时一地的特困人群,更要从产业引导、发展规划上多一些考虑,为之谋划长久脱困之计。

表面上的助困“毛毛雨”好下,但若不解决根本性的问题,终究会是“雨过地皮湿”,过后依然是无边的失望。事实上,类似的走过场慰问,公众早已经产生审美厌倦。

此外,此番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救助供养对象、程序、内容和标准等,也是一种“精准救助”。也即,公共财政救助供养,应该在阳光下运行,钱要花到真正需要的人头上,而不是在层层下发中被层层截留、层层剥皮、层层渗漏。早在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时,即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及时公开资金、物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核查监管和相互衔接。

在“西海固”,李克强总理为何仔细询问低保发放的具体细节?惟其发放准确、公平、及时,才能够真正产生政策善意,也才能够蔚成兜底救助的煦煦春阳。

当一个社会“一次分配”不足以完全覆盖所有人群时,政府有责任在“二次分配”中体现对贫弱群体的照拂。这既是民生政府的社会稳定阀,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特困人群不应该是社会的累赘,而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相互搀扶的兄弟姐妹。每个人都应该是施与者,每个人也都可能是受益者。(麦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