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集团日前公布《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在城市包容性排行榜中,三亚、成都和深圳居前三,而上海、北京和大连分列倒数前三。
对时事稍微有些留心的人,应该都会记得去年两条考验城市包容度的新闻:北京有学者提出限制外地人进京的若干建议,包括采用“差异房价”、提高学历水平等,直接让“首都要不要设门槛”成为各大报刊的新闻头条;广州一条“限制素质较低的外来工来广州”的话题被热炒,以致政府不得不出面澄清这是误解。发生在2006年的城市待遇争论证实,大城市的“准入门槛”和包容性极容易勾起外来人的敏感神经。
在不少城市,包容性依然是外来人群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外来工们的就业、劳动保障、医疗保障,他们子女的就学,依然被排斥在“市民待遇”之外。他们失业没有最低生活保障,他们生病没有医疗保险,他们的孩子上学要多交钱,这正是外来人员在城市中生活的剪影。而在更深层次的观念、文化等认同上,一些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排斥乡下人的陈腐观念则是一堵无形的“墙”,衍生出许多现实问题,无情地堵住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路。
人生而平等,我们不能因出身、籍贯的不同而将人的权利分出三六九等,这样极易引发冲突和矛盾,加剧社会的某种不和谐。此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目前活跃在城市并且希望留在城市发展的外来人群体,已不再是20年前进城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那一代农民了。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且基本上没有务农经历,他们进城的利益诉求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由谋求生存转向追求平等。如何制定公平的规则,满足农民工新的利益诉求,给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新课题。
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城市竞争力强弱,取决于“3T”:Talent(人才)、Technology(科技)、Tolerance(包容),其中的“包容”当然应该包含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包容。这个观点有实例来证明。在零点集团公布的城市包容性排行榜中深圳高居前三,而深圳之所以能够在几十年时间内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一个现代化城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对各种人员的包容心、宽容心,也正是这样的包容与宽容,才使全国各类人才齐聚深圳。毫无疑问,深圳的做法为中国其他城市做出了一个表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没有包容性的城市,肯定是一个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城市。我们说,当一个城市处处闪现出平等、人本的光辉时,它才真正是“人”的城市;当一个城市愿意为保障外来人员的权利不懈努力的时候,它才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期待包容能成为每个城市最珍贵的品质,而不仅仅停留在一句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