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是我国近些年来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之一,但效果并不明显,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不升反降。专家认为,造成消费不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收入增长缓慢、购房挤压其他消费空间等原因,还和我国当前“橄榄型”的人口结构有很大关系。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老人和孩子是纯粹的消费者,只有20-60岁的青壮年人口才是创造收入、制造储蓄的人群。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这部分人的储蓄倾向非常高。概而言之,工作人口比重上升,青年人口比重上升,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这三个因素是造成我国长期高储蓄率、消费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增加,而儿童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则会相对下降,经济学中把这种人口结构变化所导致的高储蓄、高投资和高经济增长称为“人口红利”。
这就不难理解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例不升反降的原因了。人口对消费起着主导与决定作用,人口的规模、结构和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的规模和消费的能力。当前,我国总人口中超过70%是劳动力人口,这些劳动力人口中绝大部分收入大于支出,这就使得消费增长并没有随经济的高增长而同比例地提高。某种意义上说,因此带来的高储蓄率并非坏事,它支撑了我国的高投资率而不至于引发通货膨胀。
专家预计,“人口红利”现象还将持续5-15年。到2010年左右,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当中所占比重将会有所下降,但会一直保持在70%左右;2020年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将加剧,随着解放初期一波婴儿潮的人退休,接着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的父母们退休,到时候纯粹的消费者增加,储蓄率肯定会下降,消费在GDP的占比也将提高。
因此,有专家认为,今后的15年将是我国的战略机遇期,因为有非常高的储蓄率在支持,多高的投资率都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在这段时间里,如果不能够通过高投资来充分利用储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那么,以后我国可能就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换言之,高储蓄率是人口结构变化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它要求我国必须维持一个较高的投资率,否则,就是浪费资源。(记者 申屠青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