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网艺云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图片新闻>

新华全媒+ | 揭秘古籍文献缩微抢救:小胶片里存文脉

2024-04-23 09:44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4月22日,郑善姬在操作台上检查制作完成的缩微胶片。

缩微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古籍文献保护中。198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正式成立,我国开启了利用缩微技术规模化抢救保护珍贵文献的工作,先后有40余家公共图书馆参与其中,为古籍文献再生性保护和利用做出巨大贡献。

吉林省图书馆是全国首批确定的缩微复制成员馆之一,开展古籍文献的缩微抢救工作已近四十年,郑善姬便是该馆的一名缩微文献数字化工作人员。

她告诉记者,缩微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经过拍摄、冲洗、编目、复制、数字化转化等一系列专业操作。“工作中我不光是摄影师,还是冲印师、排版师、文献目录编辑等等,对应的‘模特’便是馆藏的珍贵古籍和历史文献。”

据介绍,缩微技术自发明至今已超百年历史,虽不“尖端”但胜在稳定可靠。类似于科幻小说中“把文字刻在石头上保存信息”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纸张和数字化存储介质,缩微胶片保存时间更长、状态更为稳定。

“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这是我们已知且可行的最有效的文献保存手段。”郑善姬说。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