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雷达兵们在无人区默默坚守,用青春和热血编织着一道道密布的天网。
50多年前,有一群空军雷达兵首次登上喀喇昆仑,在“生命禁区”搭起指挥所,在“死亡之海”展开雷达修筑阵地,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由此应运而生。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甘于牺牲奉献、忠实履职尽责、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官兵。为表彰他们取得的成绩,1964年9月,空军授予康西瓦独立雷达营4连“昆仑山上好四站”荣誉称号。如今,好四站精神成了高原雷达兵的精神“图腾”。不久前,又一批雷达兵进驻高原,在先辈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续写着强军故事。
在4000米以上的高原,说话、走路节奏要放慢,但当雷达站警报响起,战勤人员还是拼命奔向战位。
某站坚守在一线的指令标记班班长王强兵。
无论白天黑夜,高原雷达兵们都警惕地坚守在阵地上。
雷达兵们的生活平时就是战时,值完夜班的官兵们正在补觉。
高原生活单调乏味,官兵们从山下带来了几条狗,又收容了一些流浪狗,它们就成了官兵们闲暇之余的伙伴。
第一次上高原的时候,驾驶员何永宝在阵地周边找不到一片绿叶。今年再次来到高原,他专门带了一盆绿植,精心照料。
在某雷达站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里,记者看到一株绿植,旺盛地挺立在窗前,让这不毛之地充满勃勃生机。
“上次来高原驻训的几个月里,看不到一点绿色的生命,所以这次特意带了一盆上来。”一边说,司机何永宝一边转身拿起水壶开始浇水,然后轻轻地把花盆摆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何永宝还告诉记者,他们另外一个站更厉害,在山上建起了一个蔬菜温室大棚,官兵们在雪域高原也能喝着自己种的绿色蔬菜汤。
因为行程原因,记者没有亲眼见到那个高原温室大棚,据说只有十几平方米大,里面生着火炉,战士们每天都会轮流检查、浇水。在这个全年最大温差达70摄氏度的生命禁区,也许只要肯付出,希望总会慢慢生根发芽。
参谋长何红光说,他们刚上高原的那个冬天,天天吃罐头食品,为了改善生活,官兵们在室内用水盆养起了蒜苗,既能吃、又能观赏。那个冬天,友邻部队还送给他们一包韭菜,他们竟吃了一个月。
高原的艰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有时直接威胁生命。一个普通的感冒,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发展成肺水肿,甚至是最可怕的脑水肿,救治稍慢些,一条生命就会被吞噬。
高原的苦不仅来自自然环境,还有远离生活区的寂寞。“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某雷达站开饭前,官兵们用一张张带着高原红的脸庞高唱着强军战歌。政治工作部副主任艾山告诉记者,这里的生活非常单调,战士们常常用歌声驱赶寂寞。一次午休,艾山听着司机石玉帆在临时俱乐部里唱着《追梦人》,两个小时后,他睡醒了,石玉帆依然唱着同一首歌。
“苦点累点不可怕,难耐的寂寞最可怕。”说到这事,这名被战友们称为“拼命三郎”的司机脸上挂着赧然的笑容。
在这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因为不能剧烈运动,又担心感冒,打篮球踢足球等官兵喜欢的文体活动基本没法开展。雷达站领导只能鼓励大家多看看书,利用学习打发空闲。
端午前,西部战区空军某基地抽调8名基层文艺骨干,组成“空天梦 雪莲情”文化服务小分队,奔赴喀喇昆仑开展慰问天边这些可敬可爱的战友们。
长途跋涉晕车和高原反应接踵而至,让维吾尔族队员穆巴来克异常痛苦。她自始至终没有抱怨过一句,硬是靠着2瓶晕车药和氧气瓶坚持到最后。
小分队来了,官兵就跟过年一样。他们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把平时不舍得吃的水果拿出来,用最高的礼遇迎接队员们的到来。
“小分队来了,我们这里比过年还热闹。”阵地上,指导员魏国强激动地告诉记者。听说小分队要来,官兵们都换上新洗的迷彩服,拿出平日里不舍得吃的水果、饮料招待他们。几名炊事员听说要帮厨,还特意把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
魏国强说得一点儿都不夸张。官兵驻扎在无人区,周遭没有人烟,偶尔遇到放羊的当地牧民,他们都会凑过去,没话找话聊上半天。在临时的雷达阵地,官兵们收留了许多流浪狗,闲暇之余就跟它们逗着玩,有几只甚至被训练得能跟上队伍巡逻。
高原慰问演出的第一站,队员们在临时搭建的舞台顶着炎炎烈日为官兵倾情演出。小分队在高原慰问的10天中,翻越4000米以上达坂22次,为官兵送去了精神食粮。
阵地就是舞台,帐篷就是化妆间。队员们从拿起眉笔口红开始,就进入了战斗状态。
跳舞的这名队员叫古丽,曾是西部战区空军某基地文化干事,去年已经转业。听说要上高原慰问,她自费租了演出服,赶到高原和小分队会和,参加慰问任务。
对自然环境恶劣、文化生活单调的高原官兵来说,文化服务小分队的到来深受欢迎,小分队也倾尽全力为官兵服务。这是一个节目表演完,强烈的高原反应让队员们相互搀扶着下场。
队员闫文华刚刚演完小品,情绪激动加上高原反应让她难以承受。她正抓紧时间吸氧,调整情绪,马上还要登台表演舞蹈。
演出间隙穿插的互动小游戏,常常赢来满堂欢笑。在这外人很难光临的边关,再简单的小游戏也是文化大餐。
两名男队员也是身兼数职,既要参加小品、相声、主持等,又要调音、搬设备、布置场地。
高原官兵战天斗地、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动着小分队。他们用最热忱的心为坚守在战位的战友们服务,用最嘹亮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向奉献在岗位的战友们致敬。
队员们心里都憋了一股劲儿,再难也要把节目演好。歌曲、舞蹈、相声、小品……8名演员排了13个节目,所有人都身兼数职,赶场赶到腿软。不论是临时搭建的舞台还是阵地休息室,队员们每场演出都尽了全力。
队员闫文华在一个小品中演女一号,每次都演得非常投入而哭出来,可紧接着下个舞蹈节目,她又要满面笑容地登场。队员古丽跳独舞,带队领导怕她高原反应厉害,劝她少转两圈,但她坚持每场舞蹈都跟着音乐转够圈数。
面对官兵,她们笑脸如花,转过身去,则是大口偷偷喘气……
队员黄文悦刚刚结束俱乐部的表演就赶到阵地休息室为值班的官兵演出。在上一站的演出中,她因为高原反应,二胡没有拉好,躲到房间内疚地哭了出来。在这个海拔5千多米的阵地,她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官兵热烈的掌声。
小分队除了开展一次文艺演出,还赠送一批慰问品、组织一次官兵座谈、培训一次基层文艺骨干和摄影骨干、帮一次厨等8个服务项目。这是队长杨曦(右二)正在教大家怎样使用VR设备看电影。
小分队队长杨曦说,因为之前做了调研,机关有针对性地购买了一批平板电脑和可穿戴的VR设备,为驻训官兵打败寂寞提供“武器装备”。每到一处,他都会手把手教给官兵如何使用。
不止是人有高原反应,装备也出现状况。某站操纵班班长程浩几经摸索,解决了雷达“水土不服”的问题。
对于高原雷达兵来说,喀喇昆仑是把量人的尺,丈量着戍边军人的忠诚。
在某雷达站,官兵们把雷达架在了海拔超过5300米的山坡上,距离临时的驻地约5公里。为了战备需要,他们分出人手,由干部带队住在阵地上,定期轮换。小分队得知这个情况后,坚持要到阵地为坚守战位的战友补演几个节目。
“为什么把阵地选在这里?”走进临时搭建的住所,记者不禁问到。
“反复勘测过了,在这里雷达性能发挥得最好。”站长张学阳的回答很简单,他们考虑的不是如何方便生活,而是如何打胜仗,高原雷达兵的追求是这么简单而又高尚。
“装备也有高原反应。”雷达技师王文刚接过话题,刚上来的时候,为了选好阵地,他们攀爬了5座山,背着氧气瓶和干粮,顶不住了就吸口氧,饿了就啃口馕,就口雪。
王文刚说得轻松,记者内心却满是感动,这一路上,像这样的感动从没停止过。
某站操纵班班长郭明昭刚上高原,反应还很厉害。他把氧气瓶抱上了操控车,一边吸氧一边训练。
某站操纵班班长郭明昭,刚上高原的第一天反应非常厉害,头痛、胸闷、四肢无力,更要命的是呕吐,好不容易吃进去的东西全都吐了出来。雷达开机担负战备后,作为班长他坚决要站第一岗。他把氧气瓶抱进了方舱,难受至极无法坚持时就拽过瓶子吸一会儿氧。上高原的第一个晚上,他硬是这样咬牙挺了过来。
操纵员刘毅刚上山时也是连续两天吃不下饭,靠着氧气缓解高反。然而,一旦进了方舱,他就像换了个人。值班时,雷达发现一批不明空情,他立马扔掉鼻子里的氧气管,利用各种手段查证空情来源并判明属性。一个已经连续两天没有吃饭、靠氧气支撑体力的战士,关键时刻,闻战则喜,那放光的眼神,让人为之一颤。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海拔5千多米的某营区,小分队与官兵告别,女队员黄文悦依依不舍地与一名战士合影留念。
因为真诚,所以感动。离开雷达站,小分队队员和官兵们一一拥抱道别,记者也参与其中。不知是山上风沙太大还是高原阳光太强,记者的眼中一直湿润……(余红春 杨松松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