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民生福祉的谋划,实际上也是相关改革的谋划。五年规划设置了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时间表,同时,也设置了一个相关领域深化改革的时间表。
新华社3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的决定性阶段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最能体现“小康”意义、涉及增进民生福祉的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部署,不仅勾勒出增进民生福祉的清晰图景,相关表述还透露出了关键的落实步骤。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特别提到了“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降低社保费率,社会早有呼声。目前,养老保险缴费率是28%,医保缴费率是12%,住房公积金是12%,再加上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险一金”缴费率接近50%。这一水平远远高过全球平均水平,既限制了个人消费能力,又增加了企业成本。在实体经济仍需激活、个人消费能力有待提高的情况下,降低社保费率,不仅可以减轻企业负担,还有助于增强消费驱动的内生经济动力。其中,体现了政府让利的明确思路。
而“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体现了同样的思路。弥补养老金潜在缺口,养老金入市、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等业已预热并将次第展开。但是,养老金入市需要实现全国统筹,而改变目前的低层次统筹,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利益调整,而渐进式延退,本身就有时间限制。相对而言,以国有资本充实养老金,基本不存在利益分配问题,既扩大了养老资金的来源,又有助于还原国有资本的全民属性,将分散、低效的存量国有资本纳入高效的市场运作体系中来。
与提高社保水平的规划相关联的,是医疗体制的规划。“十三五”规划建议,要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目前的医保支付方式基于过去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而设计,级别、工种决定了公共医疗待遇的差异,也导致医保政策范围外的费用和服务项目支出过多,使稀缺的公共医疗资源投放失衡。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就是要尽可能提高医保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让医保控费,从而让更多的医疗资源投向普通民众。这也是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覆盖面的必然要求。
医保控费的同时,还需努力实现医疗降费。在“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表述中,明确提出要破除逐利机制。而“以药养医”、过度医疗等尤其凸现公立医院的逐利性。此前推出的公立医院改革方案提出,将公立医院门诊药房改制为零售药店等医药分开的方法,试行医药分离。可以预期,今后相关试点改革将大大提速。
显然,增进民生福祉,不可能不触及现有利益格局。在养老金由地方缴付并管理的情况下,全国统筹需要调整中央与地方利益的利益关系;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需要调整国有资本监管方式,公立医院改革需要财税支持等等。因此,增进民生福祉的谋划,实际上也是相关改革的谋划。五年规划设置了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时间表,同时,也设置了一个相关领域深化改革的时间表。
(稿件来源:观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