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坚决的“驱霾”应对“霾又来”

发布时间: 2014-11-27 10:39:22  |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 伍斌  |  责任编辑: 焦梦
关键词: 雾霾 apec蓝 空气污染 空气质量 驱霾

作者:伍斌

APEC会议已经闭幕将近半个月,北京民众仍很怀念那几天的“APEC蓝”。但是,根据北京市环保局最新的空气质量趋势通报,最近一周北京还将经历两次空气重污染过程。延用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保障经验,北京相关工业企业已提前做好启动应急措施的准备,河北石家庄、保定等6城市已启动尾号限行措施。

这几天同样遭受雾霾困扰的是河南郑州,某市民写了一封批评市长治霾不力的公开信,在舆论场上搅起了轩然大波。值得玩味的是,在市长回应公开信承诺将进一步采取强有力措施治霾的第二天,郑州市就遭遇了一场更严重的雾霾天。

无论北京、郑州还是其他饱受雾霾困扰的城市,民众都希望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从中央到地方,也已经或正在制定雾霾治理方案。然而,雾霾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综合各方面因素评判,我们或将长期面对“霾去霾又来”的现实。

北京等地为何频频出现雾霾?打开地图,就可以发现一个直观原因——位于燕山山脉以南太行山脉以东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容易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特点是大气稳定、不流动,空气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当各种工业排放气体、采暖废气持续排入大气,污染物浓度会越来越高。历史上很多空气污染事件,如比利时马斯河谷、美国多诺拉、英国伦敦烟雾事件,都和逆温层有关。

为雾霾“做贡献”的诸多因素中,采暖和工业废气、机动车排放是主力。但问题是,我们并不能把所有工厂和供暖企业都一关了之——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地区限产停产也只是“特事特办”。要有效减少雾霾,只能在降低污染物浓度上下功夫。这就涉及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城市交通政策调整以及城市人口管理等,这些涉及利益博弈,每一项都是“知易行难”,难以迅速见成效。

从其他国家的治理经验来看,雾霾虽然并非不能治理,但也都经历了较长时间。在治理过程中,严格的环保立法和执法起了重要作用。历史上,发生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后,相关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关于燃料使用、废气排放的各种标准和规范。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加强环保立法的思路可以借鉴,但必须改变过去环境执法疲软的状态,否则,治霾规划制定得再好也可能是“空头支票”。

不过,我们对治霾问题也没有必要过于消极,虽然治理过程漫长,但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积极谋求改变。新近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4年度报告》显示,根据中国制定的减排目标,2030年左右,大气污染问题将改善;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明确表示,到2030年,“APEC蓝成常态”并非完全不能实现的问题。

2030年“APEC蓝成常态”,这应该是底线,是最后期限。既然雾霾那么招人恨,“驱霾”已成共识,我们何必还要“吸霾”十几年呢?期待各地各部门像当年抓GDP那样,下下狠功夫,也跨越跨越,让治霾过程尽量变短一些,让“APEC蓝成常态”来早一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