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 追求世界经济共赢增长

发布时间: 2014-09-17 16:40:44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张斌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中国GDP 经济大国 经济崛起 经济发展阶段 世界排名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GDP总量何时超过美国一直是世界舆论关注的话题,且有不同的预测版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估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7年超过美国,届时中国的GDP为20.33万亿美元,美国为19.70万亿美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在2012年预测中国经济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当时曾一度被认为是大胆和超前的预测。

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比较项目”小组于今年4月29日发表研究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PPP)方法,中国将在2014年下半年的某个时点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由于这个预测早于绝大多数人的预测,因而再次引起国际舆论热议。

虽然估算有些疑问,但中国未来都必将重新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平发展是中国的既定长期国策,中国在未来很长时期内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目前的工作重心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模式,追求高质量、可持续、创新型的经济增长。

世界银行语出惊人 测算方法脱离实际

何谓PPP方法?简单地说,与国际市场汇率或名义汇率计算出的货币购买力不同,一个人民币在中国国内的实际购买力要相对大一些;同理,一个美元在美国国内的实际购买力要相对小一些。按照世界银行的PPP方法,2011年世界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产出高达90万亿美元以上,其中几乎有一半是来自中低收入国家;中国在2014年下半年将自动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印度也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PPP方法固然有一定合理性,但只能当作一种辅助的比较方法。对于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体来说,比较其GDP规模是很难的。

PPP方法本身存在严重缺陷且脱离实际,没有考虑到各国间在产品质量、消费偏好、文化背景、物价结构、产品供应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其中产品质量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一般地说,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普遍地坚固耐用、科技含量高、产品标准高,因而其国际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产品。即使是在农业、养殖业方面,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养殖产品的质量也大多落后于发达国家,其国际市场价格自然也比较低。

而用国际市场汇率方法计算和比较各国的GDP,则相对比较符合实际。汇率是货币之间兑换的价格。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产品只有在国际市场上才能显现出其真正价值,也就是国际比较价值。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某种产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一般低于甚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同样产品,这种产品按国际市场汇率计算出的对GDP的贡献实际上要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按照汇率方法计算,2011年世界总产出仅为70万亿美元,其中,中低收入国家仅占32%。

世界银行用PPP方法人为地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GDP水平,忽视了世界减贫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掩盖了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现实。按照中国官方数据,中国目前还有1.28亿贫困人口,占总人口近十分之一。而印度更是一个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位居世界第127位。世界银行应当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更加务实地在全球实行减贫项目。发达国家应当尽自己的义务,诚心诚意地帮助世界中低收入国家实现减贫和脱贫,实现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实现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西方国家五味杂陈 舆论敏感心态复杂

美国约自1870年以来一直保持全球最大经济体地位,而西方国家三百年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一直保持绝对优势。对于美国即将失去全球经济老大以及西方失去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经济优势地位,西方舆论颇为敏感且心态复杂。

一些西方评论家和学者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决定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人均GDP。中国人口基数太大,GDP总量平均到每个人头上远远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均GDP仍然遥遥领先。据世界银行2012年的统计数据,美国人均GDP为51749美元,世界排名第七;而中国为9083美元,世界排名第90。美国仍然保持对中国的绝对优势。

更多的西方媒体和学者则是忧心忡忡,甚至出现恐慌。西方舆论认为,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中国的经济实力可以影响到全球市场和全球资金流动。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多年来实施全球经济再平衡战略,但天平仍不断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西方地缘政治学家认为,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是一个历史里程碑,将引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巨变;中国将会挑战美国领导下的西方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并对美国及西方构成经济和军事威胁。

中国的经济成功还引发西方学者在意识形态和哲学方面的深层思考和忧虑。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成功不仅是对美国经济主宰地位的威胁,而且是对已经取得经济成功的西方民主模式的威胁。中国GDP成为全球第一,是否证明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和高效率性;中国模式是否可以取代西方民主模式;中国是否会就此在全球宣传和输出中国模式。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