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舆论旋涡中的高考加分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 2014-07-10 18:41:22  |  来源: 中国教育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高考加分 高考改革 分政策 高考招生 加分资格

  焦海洋 绘

编者按:

据报道,广受关注的高考加分造假事件有了初步结果,经初步调查,本溪市高中存在采取虚假手段为部分考生获取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证书等问题。目前,涉案人员已被立案调查,部分涉案人员已被采取措施。而在河南漯河市高中曝出的74名考生体育加分事件中,已有53人放弃加分资格,另外发现5名疑似有问题的加分考生。

针对频频曝出的高考加分作假事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专门就此类问题进行通报,并表明教育部绝不姑息的“零容忍”态度。

那么,高考加分政策到底该不该取消?该如何规范?本期我们约请4位专家直接回应高考加分作假为何屡禁不绝、加分作假究竟会带来哪些危害、高考加分到底该不该取消,如何让高考加分取信于民,发挥应有的作用等问题,以飨读者。

加分要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自出现高考加分的尝试以来,社会上最为忧虑的问题就是,能否通过法律建设和制度完善,以保证任何高考改革的尝试都能按照正确的轨迹发展,而不至走入歧途。为此,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以及相关原则中,特别强调制度规范的作用,并明确要严厉打击在高考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2014年是中国的教育改革继续深化、高考改革备受瞩目的一年。为此,许多地区都做好了思想、制度、政策的多方面的改善准备。进入到高考招生阶段,一些省市如期公开了所有加分信息,给社会、考生及诸多利益相关者更多的信任,体现了政府诚信和制度创新对高考改革的坚决支持;但也有些地区的相关人士利令智昏、顶风作案、造假谋私,将高考加分当作牟利的机遇,无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政策法规的严肃性。

显而易见,对于高考的任何改革,不同的认识、目的、态度都会引发不同的行为和做法,其效果不仅事关广大考生的利益、政府的执政水平,更关系到我国的政策、法律及制度建设的权威性和可行性,关系到民众对改革的信任与支持。少数人之所以敢继续铤而走险,既说明他们缺少对国家政策法律的起码尊重,也说明现行的高考制度还不完善,惩戒不明,还有空子可钻。

面对现实中出现的反面案例,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从中获得教益与启发,而不是简单地质疑高考改革的初衷,惧怕改革的风险。同时,也应深刻反思,对改革的推进给予更多有力的支持。要意识到像高考改革这样牵涉部门多、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环节较多的问题,仅有思想方面的理顺逻辑、目标方面的简单说明、规范方面的笼统规定,是远远不行的。因为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任何环节上出现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比如,高考加分将涉及教育、体育、科技、民政等相关部门,需要有准确的说明作为依据,还需监管、监察等机构给予保障。设计或执行不力,很容易出现问题或漏洞。为此,推进这一改革尝试的过程,一定也是加强制度和法律建设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涉及的每个环节及其对应机构,都应该明确责任、规范管理,不给试图牟利者以可乘之机。

具体而言,要通过出台《考试法》或相关的立法,严格规范各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和权利,使试图违法者望而却步,同时细化与之相关的各种制度要求。如在各相关部门与社会之间,建立信息公开、联络通畅、查验方便、问责明确、惩处严厉的具体岗位职责,并通过政府传媒向全社会承诺,以便于改革的方方面面落实到位,从根本上增强全社会对改革的信任和支持。

除了规范高考加分的外部关系,对于高考加分的具体落实者,如高中、大学和各地的高招机构,更应加强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将各类隐患遏制在萌发之前。在所有相关的制度建设中,信息的公开与社会的监督是最关键的,加强相关的通道建设,使之顺畅、有效势在必行。目前,从部分地区的积极尝试中,已看到希望和效果,这说明只要真正意识到高考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切实从积极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入手,就可以为各种改革尝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改革接近既定的目标。(程方平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