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不应只看到“钱”景无限

2013年06月24日08:5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哈尼梯田 梯田文化 申遗 钱景 养活 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 水系 农产品附加值 游客

22日中午,从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喜讯,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目录。当消息传至云南红河,当地大批民众走上广场载歌载舞庆祝申遗成功。居住在红河哈尼梯田上的村民张秀敏说,申遗成功后人越来越多,就有商机了嘛!对于未来,她希望开一家小店,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云南红河州州长杨福生称,红河州将有序开发,使红河哈尼梯田更好地造福社会。正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世界遗产大会现场的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认为,不论是天山还是哈尼梯田,申遗后最重要的考虑的应该是遗产的延续问题,而不是开发。(6月23日 新华网)

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人们热烈庆祝,到底是因为感到肩上保护的担子更重了,更需要加倍努力,还是看到了旅游等新的商机?是看到了保护的前景无限还是看到了未来开发的“钱景”无限,这需要厘清,更需要有清醒和理性的认识。

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鼓动申遗,申遗前又是制定保护规划和制度,又是下力气整治和采取得力的保护性措施,但是,一旦申遗成功就万事大吉,躺在荣誉的功劳簿上开始享受申遗带来的物质利益,名义上的保护被开发取代,只见开发少有保护,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不能不说是申遗的流行性保护后遗症。

哈尼梯田经过长达13年才申遗成功,说明其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的遗产标准不是很圆满,而是比较脆弱,其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以及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的程度,人与环境互动的模式等等,也差强人意,也就是说是刚刚及格,而不是满足标准绰绰有余。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文明已经逐渐退出主要舞台,农产品附加值无法完成现代价值观中对经济价值的认可。目前,哈尼梯田所在地青壮年大部分以外出打工为主而谋生,已经出现了梯田耕作以及村寨居住的“空壳现象”,稻作农业存在的动力缺失,将使得哈尼梯田的文化知识系统老化,失去年轻人的传承,这是稻作农业动力的缺失。

此外,哈尼梯田运转是非常乡土的技术,从梯田耕作、房子、人际关系的维系都是如此。但是,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等现代化的外来技术的冲击,已经发生对特有特质的改变,而且很严重,一旦这些特质消失,哈尼梯田的不仅没有了农耕意义,而且其附加的梯田文化也会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是失去了发展意义。这是乡土特质的消失。

即使在哈尼梯田此次申遗成功之前的努力保护中,旅游业对哈尼梯田的威胁已经开始显现,设门收费、观景台、大型旅游设施建设的方式,这对古老的梯田系统而言,是个威胁。哈尼梯田已经存在了千年的生活形态,与自然融为一体,任何旅游的干扰,都会对这里产生从心理、生活和文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梯田的和谐和健康的运转系统。

哈尼梯田的原住民、梯田、水系就像自然保护区,他们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循环体,是活态的文化景观遗产,因此,不宜在哈尼梯田村民家开展农家乐。在哈尼梯田,水是这里的核心和灵魂,形成了自己的循环系统,任何外来的污染,都将对这个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游人的蜂拥而至,产生的大量外来垃圾该怎么处理?而过去村民自己的垃圾本身就梯田的有机组部分,过度和深度的旅游,无法让梯田消化分解游客产生的垃圾。

今天来看哈尼梯田,其对于我们的启示、借鉴和启发依然具有丰富性,其折射了稻谷生产的绿色安全问题;人该怎么样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问题;循环农业的节能型社会发展问题;对于森林、水系等自然的敬畏和保护问题;原始宗教信仰对于村寨自治的公信力文化问题;村民对于梯田管理自治的公平性问题;农业社会的恬淡生活观问题等等,无不是有益的社会治理的参考。

中国只有一个哈尼梯田,世界只有一个哈尼梯田,作为政府对于这样濒临灭绝的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应该肩负起积极保护的责任,不仅是制度的保护,更需要资金投入的保护,保护好哈尼梯田,也许比盲目发展和破坏式发展经济更有诸多的好处和警示意义,尊重自然,有机循环,没有污染,有了水、树和人的有机和谐发展,良好的生态就会反哺人类,第一要务是想着该怎么样切切实实的保护和延续,而不是贸然的开发。我们手中的“世界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究竟该由谁来“养活”?该如何“养活”?这样的冷思考不仅需要而且迫切。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