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局27日在北京公布发现曹操墓及相关的六大证据,立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一考古发现转而又受到了质疑。由于质疑不够专业,回应也不够真诚,使事情显得扑朔迷离。事态发展到昨日,公众的注意力甚至被媒体引向了墓中女性是卞皇后或貂蝉,严肃的考古越来越滑向一个娱乐“怪圈”。
虽然河南方面称曹操高陵得到“考古确认”,但各方质疑仍不绝于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副主任高蒙河称只能是初步确认,“还没到定性的时候”;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博导黄震云表示,这种认定“非常搞笑”,墓中汉画像石等级不高,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不会把歌颂汉代内容的画像石放在曹操墓中;历史学者陶短房认为“证据链支离破碎”,他举例说,楚墓中曾发现吴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践剑,难道那就是二人的墓?一时间,“曹操墓”考古显得疑云重重。甚至有网友大胆质疑,小心曹操墓成河南版华南虎事件。
熟悉考古的人都知道,确定墓主身份的确凿证据是墓志铭和印章等文字类文物,六大证据中的年代、规制和文献记载只有参考价值。如今,确认“曹操墓”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它们直接指向墓主身份。至于通过骨骼推测墓主年龄与曹操相符,已很牵强,从盗墓贼手中追索的文物,算作考古证据则更难服众。
最有力的质疑,恰恰也来自刻“魏武王”三个字的“铁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提出,该墓多次被盗,不能排除有人故意藏进去的。这一说法得到很多专家赞同,在网上议论纷纷的质疑声中,这也是最常被提起来的。而如果有“魏武王”刻字的文物真如马未都在博客中所说,是从盗墓者手中追缴的,那么“确认曹操墓”显然有点操之过急。
也有熟悉考古的人士质疑,袁马二位的质疑还不够专业。石牌、石枕可以后放进墓里,但是被放到哪里却大有讲究。考古学的两大支柱是地层学与器物学,二者结合才有说服力。如果在现代地层、被盗墓者扰动过的地层里发现曹魏时期的文物,那当然不足以确认墓主身份。但是如果在古代地层或未被近代扰动的位置发现带铭文的文物,那么其真实性可以不被质疑。因为从职业角度分析,盗墓者冲着金银等值钱的宝贝而来,很难想像他们会有闲情逸致带几件“假文物”去欺骗几百年上千年以后的人。不过,经过“周老虎事件”洗涤的网友甚至大胆假想,虽然盗墓贼没有“雅兴”,但万一“魏武王”文物是今人为了成名得利放进去的呢?从目前的证据链条来看,这种推理也不是全无可能。
如此看来,“魏武王”铭文文物究竟在哪里被发现,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本是各方胶着的焦点,也是释疑的关键所在,只可惜考古领队只淡定回应“质疑者不够火候”、“没到现场就没有发言权”等,却回避了质疑的实质和内核:即出土“文物”为什么不可能作伪。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架势,非但没澄清事实,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猜想。
本着严谨科学精神的学术质疑有助于进一步探究事实真相,但一旦学术问题演变成没技术含量的口水战,甚至成了前人的绯闻逸事考证,那么考古就摇身变成娱乐事件了。曹操在小说、戏曲和民间传说中娱乐了中国人上千年,此次因“曹操墓被确认”而被再度聚焦,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关心的是用头骨可不可以复原曹操相貌,墓主身边两位女性的骸骨是卞皇后的还是丫环的,或者是貂蝉的,甚至伪考古爱好者们已开始大肆讨论曹操跟大乔小乔是否有暧昧关系,这些都足以让1800年前的曹丞相不得安宁了。
考古的魅力就在于,将历史的碎片还原成拼图展现给今人,虽然有些疑问可能永远都没有答案。但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准则不能打折扣,文物部门还应该直面质疑,披露更多的考古信息,拿出更具说服力的证据来,从而让“曹操墓”不被彻底“娱乐”化。
本报记者 王宏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