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熊猫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四川大熊猫向西向北迁徙
四川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栖息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系东部、邛崃山脉南段,这里生活着占世界1/3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日益加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气候环境状况也受到高度关注。2007年7月开始,受世界自然基金会委托,由四川省气候中心马振峰研究员牵头组建的科研组,历时近一年,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气候环境变化趋势作出分析和预测,并做出一份关于“气候变化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及区划研究”的科研报告。
昨(7)日,记者从四川省气象局了解到,该研究报告已经通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验收,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未来10-30年,栖息在四川省横断山脉东部、邛崃山脉南段的大熊猫将会向西向北迁徙,以适应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气候生态环境变化。
研究地域范围
据省气象局相关人员介绍,此次项目的研究范围地跨成都、雅安、甘孜、阿坝等4个市州、12个县市、7个自然保护区、9个风景名胜区。涵盖卧龙、毕棚沟大熊猫栖息地;南沿主脉夹金山、金汤河大熊猫栖息地;东南支脉西岭雪山-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涉及整个四川横断山脉东部与岷江之间的大熊猫栖息地,南北长180公里,东西宽40—70公里的片状区域,总面积达9245平方公里。
气候趋势
50年来气候变干变暖
参与此次项目研究的四川省气候中心秦副主任告诉记者,研究过程中,科研组收集整理了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附近34个气象站所有的历史观测资料,对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50年,大熊猫栖息地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1990年以来气温增暖的态势加速,冬、秋两季尤为显著;除凉山山系和小相岭外,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夏、秋两季降水量明显减少;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湿度亦呈减少趋势。干暖成为大熊猫栖息地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变化趋势
西北部更适宜生存
科研组在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设定的SRE-SA1B、SRESA2、SRESB1三种排放情景基础上,以1980年-1999年20年间的气象资料为参照,通过气候模拟,对大熊猫自然保护区(98°E-106°E,27°N-35°N)2020年-2050年温度、降水年变化等方面进行预测评估。在这个过程中,气候专家们发现:不同情景下,自然保护区在2050年前温度呈现升高的趋势,但是降水变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整体上温度降水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西北———东南差异。而栖息地的西北部地区呈现气温升高、降水明显增加的趋势,更适宜大熊猫生存。
生存趋势
栖息地向西向北发展
在综合比对分析大熊猫栖息地各类气候资源的分布情况、变化规律、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后,科研报告指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地形复杂,海拔落差大,形成了局地气候多样性,为大熊猫生存、生活、繁殖提供了许多适宜的局地气候生态环境。但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气候适宜区、次适宜区将由东南向西北发展;最南端的大小相岭和凉山山系大熊猫气候适宜区将逐步减小,山势陡峭、海拔较高的邛崃山系则会显著增加。
据悉,此次验收过程中,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认为,该科研成果对四川大熊猫保护区的设计,诸如位置选择、保护区面积、区域划分、建立走廊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