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7日电 最新一期美国《侨报周报》刊文评论中国改革试验区,文章指出:中国改革试验区布局成型,随着2007年成渝地区和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改革试验区相继出笼,中国新一轮区域改革试验开始发力。这一轮改革试验区的创建,模式、宗旨和目标与二十多年前建立经济特区有很大不同,它们将起到的作用和发挥的功能也有别于传统经济特区,且现有改革试点内容基本上已涵盖新时期面临的三个全局性改革难点。
以下是该文主要内容:
四大区域新格局初步形成
2004年到重庆打工的魏昭梅不久前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城市户口”。截至目前,重庆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已达700多万人,当地城乡改革正大大推动这些农民工边缘身份的转变进程。
“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新的里程碑!”——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如此评价统筹城乡改革的意义。他说,“城乡统筹就是要让农民与市民一样有保障,有就业,有增收,这是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经济的有益探索。”
而在不久的将来,拿着一本“通用户口本”,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居民可自由流动。在武汉打工的城市圈农民,也可像武汉市民那样享受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及福利。
2007年6月,重庆和成都联合获准成立“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2月,位于中部腹地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随着两个新试验区的加盟,2007年,中国的土地上由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内陆初步完成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全面布局。
分析人士指出,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将是未来几年中国的发展大势。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扩展到中西部是配合全国协调发展的需要。
目前,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中国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格局。
老特区求富 新特区重平衡
新的四大改革试验区将起到的作用和发挥的功能,有别于与二十多年前建立的传统经济特区。
这种不同是由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决定的。经过三十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已逐渐由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相对成熟的现代工商业国家。如今,困扰中国经济社会的,已不是传统的贫困问题,而是发展失衡问题。
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从财富和发展机会分配来看,乃是四大失衡:其一是城乡发展失衡;二是地区发展失衡;三是纵向的贫富分化;四是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承受力间的失衡。
这四大失衡与以往中国可以提供的内部资源条件有关,也与一定的发展战略选择和发展模式有关。
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按户口关系分别享有不同国民待遇的事实,使农村居民在占有发展资源和发展机会上,远远小于城市居民;改革开放的突破点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则使东部沿海得风气之先;而以低成本取胜、注重出口的发展模式,则加重了环境可承载力。在一定时期,选择这种发展模式,采用这种发展战略,与造成这种结果,有其历史必然性。
然而,在经过多年努力摆脱贫困后,如何不以牺牲环境和财富与发展机会严重分配不均为代价,推动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促进发展公平和成本节约,已逐步成为中国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这四大失衡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条件的变化,反映的是以往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已暴露出局限性,需要对其升级改造。
中国建立新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对此做出的重要尝试。目前设立的四大改革试验区,两个在沿海,一个在中部,一个在西部,这首先表明,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地理空间来说已由东向西推进。它对缩小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