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记忆里,领生活补助的日子总是幸福的。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96级的朱磊回忆说,10年前刚上大学,领到第一个月的补助,点了点,有56块5毛钱,于是兴冲冲地跑到中关村买了个内存条。“要是搁现在,想用补助买内存条,得攒10个月。”朱磊说。
与10年间的物价涨幅相比,大 学生生活补助没有多少增长。在猪肉15元一斤的今天,几十元的补助还有存在的意义吗?近日,本报社调中心和搜狐网校园频道联合实施的调查显示,在2247名受访者中,有58.4%的人认为“发放大学生生活补助只是鼓励求学的一种姿态,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有35.6%的人认为“生活补助确实能给大学生生活提供实际帮助”。还有6.0%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发放,僧多粥少,这样的补助只会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大学生对于国家生活补助制度并不了解
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信息,大学生生活补助属于“粮油副食品价格补贴”,初衷是在伙食方面补贴大学生生活。
本次调查中,有44.4%的人表示对补助的由来有一些了解,有24.14%的人表示知道,但并不了解,只有23.7%的人很了解。因为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大学生补助的发放方法和数量,所以常会造成认识方面的困惑。
在百度输入“国家大学生生活补助”几个词,很多大学生在问“大学生生活补助的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学校不发放生活补助?”
教育部曾在其官方网站上对此做出答复:关于大学生生活补助,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规定。2002年部属高校“粮油副食品价格补贴”的发放标准为每生每月12.5元。此后,有的高校根据物价上涨情况,作了相应的调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学生生活补助不是每一所学校都发放,即便是发放补助的学校,不仅每所学校发放的数量和方式不同,甚至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发放数量也会大有差别。
邬四娟表示,在湖南,除了师范类学校,并没有听说其他学校发放补助。在湖南师范大学内部,非师范专业每月只有25元的补助,而师范专业每月能拿到68元。
此外,地方高校学生的生活补贴,实行属地化管理,由各地省级财政、教育部门制定具体的发放和管理办法。有的高校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资助任务较重,便将这部分经费集中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1998年,北京市财政局、市教委曾下发了《关于发放大中专学生生活物价补贴的通知》,规定北京市市属普通大专院校的发放标准为每生每月60元,市属师范院校为每生每月100元,市属农业院校为每生每月116元。
“鸡肋”还是“鸡腿”关键看怎么用
调查显示,47.31%的大学生每月得到的补助低于50元,25.19%的大学生能拿到50~100元的补助。
曾在湖南师范大学读本科的邬四娟认为,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人而言,一块钱也是有用的。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25元补助,也许就是一周的伙食费。
2005年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的朱文聃觉得,虽然每月60元的补助“请女朋友吃一顿饭就没了”,但确实减轻了一些负担,有时攒一段时间还能凑出假期回家的路费。
这种把小钱攒成大钱用的做法也得到了一些学生的赞同。中国传媒大学的唐晓亮习惯把补助的钱攒起来,一年取一次,会派上大用场,比如添置手机等电子产品,要是月月光,基本上就只能用来吃饭了。
在采访过程中,所有人都表示生活补助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的大小和用途因人而异。
本次调查显示,52.51%的人认为补助有一定的作用,33.90%的人觉得没有作用。有网友在留言中把补助比作“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不过,在调查中只有6%的人觉得“补助应当取消”。
在谈到物价和补助的关系时,调查显示,54.03%的人都觉得应当随着物价的上涨而增加生活补助数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更关键的是稳定校园内部的物价,比如食堂饭菜价格、澡堂用水价格等,使校园物价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邬四娟表示,本科时25元钱显得“特别有用”,主要还是因为学校伙食便宜,这些钱足以帮助大家改善伙食。当时的一个月伙食费只要100元左右。
现在,邬四娟在北京印刷学院读研究生,每个月能拿到230多元的补助,几乎是本科时的10倍。可是邬四娟却觉得这230元还不如当年的25元禁用。
“那时在食堂1.3元可以吃饱,但是在外面2.3元也吃不饱。现在我每顿饭至少要吃4.5元,一个月伙食费300多元,再加上交通费用、洗澡费都增加了,230块钱也就缩了水。”邬四娟认为,问题的关键还是学校的伙食、生活费用的高低,如果能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不随物价上涨,那么即便补助不多,也很有用。
差额发放补助行得通吗?
在谈到关于大学生生活补助制度的建议时,21.68%的人赞同“保持现状,继续发放”,59.83%的人则建议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实际状况差额发放。这个提议在大学生中存在争议。
邬四娟赞同这种建议,她认为国家可以调整政策,补助那些经济条件困难的同学,而不是“撒胡椒面”。“国家现在把钱补助在每个人身上,很多时候还是贡献给大家吃喝玩乐了。”她举例说,以前听说过有一个高中,根据学生在食堂的刷卡情况而补助,主要以学生的刷卡次数和平时消费情况之类的来考虑补助数额。
兰州商学院的孙宇却认为国家给大学生发放生活补助是一种对学费的返还措施。此外,像研究生生活补助一般只面向公费研究生,是一种奖励手段,这些不应当与家庭经济条件挂钩。现在不少学校也有针对贫困生的高额生活补助可以申请,还可以采取助学金、减免学费等其他手段对贫困生进行补助。
“家庭条件困难的,国家可以采取减免学费和增加补助,但基本的学校补助还是要发给每个人。”中国传媒大学的唐晓亮说,据他了解,在该校除了每人50多元的补助外,经济困难的同学可以额外申请每月250元补助。
“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助的方式是多元化的,生活补助只是其中的一种。”中国农业大学学工部副部长李洋表示,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困难资助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有效,而且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资助体系相比也是先进的。目前的资助方式主要有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奖助学金、学费减免等,这是一个多元化的资助方式有机集成,不同的资助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单一任何一种都无法完成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任务,必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我认为,只要还存在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学生生活补助就不会被其他资助方式取代。至于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适当调整是必然趋势。”李洋说。 (实习生 祝愿 吴荇 记者 蒋昕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