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短期难被追赶
世界银行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金砖四国”(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中,中国的对外贸易成本最低,全球排名38位,印度排名139位。在中国,每一笔出口从工厂包装到装船离港共需要6份文件、18天时间和335美元/20尺集装箱;在印度则分别需要10份文件、27天时间和864美元/20尺集装箱。在印度,客商与相关机构协调的效率比中国低4倍。陈耀认为,印度政府对投资者的服务效率还需提高。
中印对外贸易的巨大落差也印证了学界的说法。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所占的巨大份额,印度制造尚难望其项背。2006年,印度出口仅占全球贸易额的0.8%,而中国占6.4%。
2006年中国外贸总额达17606.9亿美元,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同期印度的外贸总额约为3000亿美元,其出口总额仅相当于中国的1/8。
今年头7个月,尽管遭遇品质风波,中国出口总额仍达到6544.1亿美元,增幅高达28.6%,而印度估计不会超过1700亿美元。
同时,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印度制造的品质令人不敢恭维:时好时坏的插线板、掉色的毛毯,印度制造目前还难以经受国际市场的检验。
虽然中国制造遭遇关税、配额、技术标准等贸易壁垒,但中国制造毕竟历经近30年的积累,已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拥有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在管理上逐步与国际接轨,加上中国高质素及充足的劳动力等,都令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一哥”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中印制造可分工协作
自求良方拓更大空间
“尽管印度甚至越南都被视为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但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对手其实是我们自己。”东莞华兰海电子有限公司的外贸经理刘磊一语道破。
中国制造最大对手是自己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凭借物美价廉风靡全球的同时,中国制造以消耗资源的代价换来的却是微薄的利润。在全球产业链上,大多数中国制造仅仅充当了最简单的“加工工厂”的角色,产品的标准、设计、市场均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制造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末端。惟有完成自我升级,走出做低成本加工贸易的恶性循环,才是中国制造拓展更大空间的良方。
陈耀认为,目前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正在逐步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将低端的加工贸易类制造业转移到印度、越南这些劳动成本较低、对环保要求较低的新兴国家,也是符合产业转移规律的。但他同时认为:“关键在于,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应着力提高技术水平,掌握核心技术,加快自主创新。要重视培养人才,特别是面向全球化,面向国际市场,有国际眼光的人才。”
目前,全球制造产业正在发生一场重大革命。制造业正向专业化、集群化、高级化、服务化、全球化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必须融入全球某一价值链中,“一家独大,通吃天下”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陈耀指出:“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相互间有竞争关系,但也可以加强合作,双方可以进行合理的分工。这取决于国际产业分工中,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确定各自的产业定位。”
中印之争或在高端领域
印度专家亦认为,中印制造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两国制造业在发展模式、侧重领域、针对目标均有重大区别并可实现互补,未来两国经济合作的前景仍然美好。
从纯粹的制造角度来看,中国极其强大,印度因此另辟蹊径,利用其在设计方面的雄厚实力,走以设计为主的制造业道路。印度人针对自身“手不太灵,但脑子灵”的特点,重点发展面向高端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基于印度在软件业上打下的基础,中印在制造业的竞争应当会在较为高端的电子产品制造领域。
陈耀指出,目前印度在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方面水平较高,印度服务业占GDP比重高于中国。而为生产服务的现代金融、保险、创意产业等服务业跟制造业的关联度非常高,中国在此方面还需努力。中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需要提高品牌价值,在制造设计、创意、营销等方面都要有极大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