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国立法将节约资源确定为基本国策 -央行将适当加大调控力度 维持币值稳定 人民币汇率突破7.48关口 -185万张奥运门票30日预售 每人最多可订50张 开幕式方案获通过 -嫦娥卫星29日18时左右第三次变轨 开始对地球和月球成像 专题 -建筑相关能耗已占全社会46% 今年已关停1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 -注会审计调整"挤压"4.7万亿股市泡沫 刘纪鹏:股市不太可能暴跌 -金融衍生品大发展 多个品种将推出 43家期货公司注册资本过亿 -遇突发事件药企可强行仿制专利药 青岛鼓励公立医院向社会融资 -中国立法规定违章建筑拆除权由政府行使 个人可开办律师事务所 -上海部分加油站限量供应柴油 各地柴油零售市场已全线告急
“海归”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2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笔者不是海归,25年前却享受了一次“海归”待遇。

那是1982年春,我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回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金沙江畔的小小县城。回家后,儿时的伙伴同学,父辈的亲戚朋友,纷纷相邀吃饭,席间自然要说一些祝贺鼓励的话。一位善开玩笑的伙伴拍着我的肩膀,把我称为县城里的第一个“海归”——上海学习 归来,可不是“海归”咋的?

此海归非彼海归也。上海与海外,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就“从外地学习归来”这一词语本意而言,上海归来与海外归来,好像也没多少区别。记得复旦毕业前夕,全班同学要搞一个留言录。每人就自己读书四年最深刻的体会,写一句话。我在脑子里琢磨来琢磨去,这四年到底给了我什么?最深刻的体会究竟是什么呢?

最后,我写了这么一句话:四年求学,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使我明白了外面的天空是这般辽阔,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精彩!

当时,笔者念的是复旦新闻系。四年求学,确实在这里学到了新闻理论、新闻学史、编辑、采访、写作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就我这样一个从小在金沙江边长大,孤陋寡闻、见识短浅的百姓子弟而言,上海求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恰恰是大大开阔了眼界,使我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视角、方法,以及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相比过去有了一个极大的飞跃。

就在那年,我被分到北京,命运由此发生转折——按时下流行语,我的人生出现了“拐点”——但在当时,我曾颇为绝对化地想,只要有了上海四年的求学经历,今后哪怕没有分到理想的地方,没有分到理想的单位,我也会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自信自己也能够争取到一个比过去好得多的前途!

为什么?因为我的眼界变了,视角变了,我的心胸开阔了,我对世界的认识更清楚了。

闲话休叙,言归正传。笔者之所以把25年前那段经历在此啰嗦一番,目的正是要阐述“海归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主题。

在我看来,所谓海归,无非是“海外学习归来”之缩写语而已(“学习”似比“学成”更准确)。凡在海外有一段学习经历而又回到祖国者,均可称为海归。

既然如此,海归意味着什么的第一要义或本质要义,就是意味着一种经历——有此经历而已。它是一种符号,或者一种归类,既不意味着水平,亦不代表能力。

这个道理,其实如小学课程的ABC,再明白浅近不过的常识。只是在一段时期,在有的地方或者有的单位、有的个人,把这个道理搞颠倒了,搞成形式大于内容了。作为用人者,因为名不副实而吃了亏;作为被使用者,也因为不切实际而走了弯路。

不过话说回来,海归固然不说明某某人在海外学过一点什么就多么多么有本事,多么多么了不起,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他起码在海外呆过、学习过、生活过,他曾经见多,也就很可能识广。就像当年笔者在上海求学四年一样,那眼界、那视野,真的是有些不一样哩。

海归与非海归的最大区别,正在于此。海归们最可依恃的知识和资本,或许也正在于此。

假海归一家之言,不知真海归以为然否。(作者 石川人)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片新闻:
中国将在2015年迎来石油产量顶峰 年产量达1.9亿吨
嫦娥一号火箭残骸坠落在预定范围 落于村民房屋中梁 无人受伤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考研资讯大全
· 中国“嫦娥一号”探月
· 中国减灾救灾行动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2007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 2007中国禁毒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