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全球金融变动中稳健应对金融竞争与安全挑战,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至关重要。
8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研究员、中国银监会李伏安高级经济师进行了讲解。这是继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高层将视角再次聚焦于金融领域。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金融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全面做好金融工作,增强金融业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这个判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深有感触:“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与社会转型已进入关键期,国内经济社会矛盾也聚焦于金融领域。虽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国际金融环境日趋复杂、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仍然不强的现实下,中国金融业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国家崛起的主要风险因素,依然是中国经济安全的薄弱环节。”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和关注世界金融形势与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表明决策层已经清醒认识到:金融已越来越成为一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
五大“历史性变化”彰显中国金融业发展成就
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成为近年来中国金融业成就的最大亮点和标志性变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在境内外成功上市。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产权制度和内部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历史包袱初步化解,资产质量有效改善。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顺利实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弹性逐步增强。
剧变中的全球金融形势
在这个时间点,高层之所以关注金融安全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在于国际金融形势正在发生明显而深刻的变化,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环境前所未有。
目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总体发展状态良好,但这不能掩盖国际金融体系依然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国际金融安全新挑战众多。
特别是近期爆发的美国次级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形成了巨大冲击。尽管通过欧美央行巨额注资等操作,当前的情况也只是恢复到一种微妙的“尚不稳定的平静状态”,下一步走势还需观察。
对于目前的全球金融形势,《瞭望》新闻周刊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有四大新变化:
首先,金融全球化继续深入。一方面,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全球化带来了机遇,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大规模投机资本频繁快速跨境流动,削弱了一些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力,并容易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其次,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日趋复杂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下,防范由此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成为新难题。
比如,原本作为有效管理和分散风险的次级按揭贷款证券化手段,因为一些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没能有效评估和控制此类证券在系统性波动下的风险,反而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动荡的源头。
其三,总体流动性过剩和突然性流动性紧缩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安全的主要威胁,使得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流动性过剩一直是目前国内外金融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其推动下,包括大宗商品、房地产、有价证券等资产的价格在全球呈现显著的上涨趋势。
但流动性过剩是一个时刻在变化的非定量概念。正如前世界银行东亚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霍米卡拉思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所言,“流动性就如杯中之水,尽管可能四处溢出,但如果不小心碰倒杯子,一刹那就会消失得一干二净。”
事实上,最近的次级贷危机就是流动性过剩和金融机构过于乐观的产物。当次级贷出现大量违约,进而通过其衍生金融产品放大,动摇市场信心,并迅速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无可避免使得资金面收紧,形成了突然性的流动性紧缩现象。可见,突然性流动性紧缩已经成为总体流动性过剩的伴生物,而市场信心就是导火索。
其四,一个国家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金融创新能力和市场主导能力。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建立有效的本土金融市场来促进本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金融竞争力的提高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降低,以及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和利用国际金融市场能力,对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应对金融波动冲击的能力有着巨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