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之后,教育部再次对公办学校举办高考复读班发出禁令,其“实现公平教育、维护教育资源”的说法能否服众,其政策的内涵究竟如何解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业内相关专家也进行了解析。
公办复读班禁而不止
挤压民办力量
无论是2002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还是8月4日周济部长的谈话,两个关键点都在其中:“国家资源”和“教育公平”,记者的采访即从这两点切入。
先谈“教育公平”,复读生是否妨碍了教育公平?社会舆论正反观点争辩激烈。
王旭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2002年秋季开学起,教育部要求各地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复读班,也不得以插班形式办复读班。但是,这种现象还是没有完全禁止,有些地方还比较严重。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满足所有应届在读高中生的需要。近年来我们国家公办的高中教学资源还不能满足所有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特别是高中优秀、良好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还举办复读班或者搞插班生,就对其他有高中教育的需求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想已经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同学,能够通过其他途径,比如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个人力量举办的学校复习,就不要挤占公办学校的资源,影响其他应该享受公办高中教育同学的学习。”
同时社会有声音说,禁止招收复读生是剥夺了公平选择教育的权利,这也是一种不公平。“教育公平之外的不公平”的话题引起热议。
“我们是指公办普通高中不能招收复读生,这要求公办学校不能滥用国家教育资源,让其他学生也能公平享受国家教育资源。复读生可以选择民办高中和教育机构进行复读,不是说没有选择权。”王旭明说。
再谈“国家资源”,公办学校招收复读班是否占用了国家教育资源?民办教育机构的师资构成如何?
“公办学校的复读班肯定是占用了国家教育资源,因为它是国有机构。但现在很多民办复读班、补习班的教师来源值得让人推敲,它们的场地及机构性质是民办的,但老师就是公办学校的老师。2002年的《通知》中说复读‘使本来已经短缺的高中教育资源更趋紧张,也影响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但这些老师在外任教和在公办高中给复读生上课带来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这算不算是国家教育资源的一种滥用?”专家陈峰(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王旭明对记者坦言,目前民办高中存在很多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但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大力鼓励民办教学的发展,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但复读生不愿选择民办高中也有其它原因,主要原因就是公办高中的复读班禁而不止。
落实政策正在研究
“这一政策为什么5年时间执行不到位?究其原因就是学校对利益的追求。”王旭明说,“这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复读学生对公办学校复读班的需求,另一原因就是学校不放弃这一块的利益来源,两方面的夹击,就造成了禁而不止的局面。”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曾分析复读经济:以各地高考报名人数中约30%为复读生计,2007年全国1010万名考生中约有复读生300万人,由于各校依据复读生上年高考成绩收费,标准不一。以平均每人3000元计算,这一市场总额大约为90亿元。如果再考虑到生活及教学资料等方面的费用,这一总额将会更大。
这块巨大的复读经济蛋糕主要得主有三个:公办高中、带有公办学校背景的培训机构、民办机构。前两者占据了主要市场,而他们的师资力量大部分来自公办学校。在利益诱惑之下,教育资源、教育公平都难以得到有力保障。
“学校对利益的追求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利益和公平从《通知》下发起就开始博弈,在短时间内让全国公办高中放弃这一块的利益可能性不大,这涉及到很多利益群体。政策需要落实到基层,对每一个学校进行监督和检查,各省市的教育部门必须配合执行,这其中就会有很多群体利益,涉及到群体利益就有一定的抵制力量,它最终的执行情况从目前看不太乐观。”陈峰说。
政策如何落实?王旭明对记者表示,教育部正在研究有关办法,将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使落实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开办复读班这一政策取得实效。
让社会力量办学真正实现独立
“我认为维护国家教育资源,保证教育公平,板子的重点不应打在复读上。”陈峰说。
陈峰认为复读只是一种现象,学校对复读经济的利益追求就是高考体制弊端的一个明显体现,从本源上来讲,高考体制弊端催生了复读现象的产生,而复读经济利益群体也由此滋生。应该通过这一畸形现象来分析它的病源,而不是停留在打击表象上。禁办复读班虽然是一个好政策,它在一定意义上会促进教育公平,但是它执行有难度,政府应从宏观和长远上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板子要打在教育体制改革上,这虽然是老问题,但却是复读现象的一个‘原罪’。”陈峰说。
陈峰认为高考制度改革首当其冲,它应该挨第一板,第二板应打在教育管理体系上。
“高考体制改革也是老话重谈,现在国家也一直在尝试种种办法,但是以禁止复读达到公平教育的目的还是有点以标治本,显然是不可取的,但如果结合体制改革推行一些新举措,成效会很明显。”陈峰说。
除了高考体制弊端以外,体系缺陷也是受诟病的地方。陈峰认为目前的体系最明显的不足即是办学、管理及监督评估三位合一,缺少有公信力的评估价值体系。政府可以探讨一条发展方向,即促进学校向独立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弱化垄断干预的力量,引进民间资本及管理人才,吸收香港或发达国家学校管理经验,建立公信力强的监管体系。
“我认为现阶段政府对民间教育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力量还不够,公办学校禁办复读班后,复读生则必须选择去民办学校或机构进行学习。从这一角度来看,这对民办学校的发展壮大是一个有利因素,但同时也催化了另一种矛盾,即目前内地的民办学校自身力量薄弱,管理不完善,政府对其支持力量有限,它正经历着一个发展困局,这个时期它如何承担起重任?”陈峰说,“应重视民间教育机构,并引导它的发展,就像香港一样。”
据了解,香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从事办学,学校种类很多,既有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也有办学团体和个人兴办的私立学校,办学机制灵活多样,促进了教育的迅速发展。
香港在学校管理上也有其先进经验。据了解,从2001年开始,政府与高校的管理脱钩,政府预算高等教育经费通过“教资会”,根据各大学的教育发展计划及政府核准的学生人数、大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定期评审的结果核拨经费到相关大学。高校教职员不再按照政府公务员管理,由学校自行决定人员的薪酬待遇和福利。
2004年,香港立法会通过了校本管理的法律条例草案,校本管理开始在香港社会全面推出。校本管理的主要作法是:确定学校管理层次的地位和权限。学校管理层次的基本组成是:办学团体、法团校董会、校监、校长、教员、家长与校友代表等。在校本管理中,法团校董会各方面的成员以持份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教育。校本管理让学校在人事、资源及教学管理决策上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发展具有校本特色的优质教育最终达到善用资源、自主发展学校的专业与特色、并形成一套能够自我完善与开明问责的学校管理新机制。(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