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娃哈哈风波愈演愈烈 外资不是妖怪更不是神仙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2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娃哈哈风波愈演愈烈

达能与娃哈哈再起波澜

一场精心的布局?

全部的问题,源自一纸合同、一项不经意的条款。

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了5家公司,共同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当时,娃哈哈占49%的股份,达能与百富勤加起来占51%。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百富勤在境外将股权卖给了达能,使达能跃升到了51%的绝对控股地位。当时,达能立刻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的公司,但遭到国家商标局的拒绝,之后,双方另补签了一份商标使用协议。

按此“协议”规定,娃哈哈集团已将娃哈哈商标使用权转让给了达能与娃哈哈成立的合资公司,未经外方同意,娃哈哈集团不得使用娃哈哈品牌单独生产销售相关产品。

“这一条款简单说,就是娃哈哈要使用自己的商标生产和销售产品,需要经过达能同意或者与其合资。”但让宗庆后没有想到的是,合同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条款,却让娃哈哈在日后陷入了被动。

在今年两会期间,达能提出以40亿元收购娃哈哈旗下所有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达能提出收购的理由就是上述看似简单的条款,达能认为,合资协议规定了“娃哈哈”这一品牌只能归合资企业所有,其他企业不得冒用。

原来,尽管双方合资,并先后建立了39家合资公司,但壮大后的娃哈哈与达能之间的合作显然并不愉快。

1999年前后,娃哈哈由职工集资持股成立公司,建立了一批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这些同样在生产娃哈哈品牌产品的公司,到2006年总资产已达到56亿元,当年利润达10.4亿元。

宗庆后称,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和产品营销网络的健全,娃哈哈产品形象在国内已深入人心,但仍亟须通过规模扩张和跨地区设厂来扩大产能。但在投资建厂等诸多问题上,达能却总与娃哈哈意见相左。例如,为响应国家号召,同时也为完成企业产品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布局,决策层希望能够参与到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革命老区、国家贫困区、三峡库区建设等项目中去。但达能因为顾虑这些地区的消费能力,不愿意进行投资。因为是合资方,达能不愿意投资,娃哈哈也不能自行投资。

宗庆后说,这些年来,娃哈哈为履行合约,就连不是与达能合资公司生产的产品也是通过双方合资的销售公司进行销售,这为达能赚取了巨额利润,如今达能要以低价并购其他非合资公司,没有道理。另外,娃哈哈集团公司与达能公司都是合资公司的股东,一方股东限制另一方股东发展,亦有失公允。

宗庆后认为自己被“要挟”了。“当初之所以引进达能是因为企业发展除了需要资金,还需要技术。”宗庆后说,但从事后来看,达能给娃哈哈带来的技术少得可怜,在签订当初合同时,因急于合作,并未对娃哈哈品牌使用的排他意义作更深考虑,仓促之下,“我们陷入了达能精心布置的圈套。”

据了解,10年来,达能在娃哈哈投资1.7亿美元,而近10年来已获分红3.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1.39亿元,合资公司的资产同时增值51%。“这点投资连建厂房和购买设备也不够。”宗庆后说,10多年的合作,达能扮演的是一个财富瓜分者的角色,而非一个善意的合作者和财富的共同创造者。

达能,是善意合作者还是财富瓜分者?

在达能公开发布的资料中,一份名为“商标转让协议”的文件被全文披露。

而宗庆后则始终认为,这是达能“精心布置的圈套”、“故意使出的伎俩”。他认为,这些非合资公司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达能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一直没有反应,直到如今才提出吞并,是“外资并购国内行业领先品牌的惯用手法”。

面对指责,今年4月11日,达能集团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开回应达能并购娃哈哈事宜。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称,已于4月9日正式向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发出通知函,如果30天内娃哈哈公司管理层不采取任何行动,达能将启动法律程序,就违约责任提出正式诉讼。

娃哈哈集团也不示弱,在12日发表了“娃哈哈与达能纠纷事实真相”的声明,对达能的声明进行逐条反驳,并认为达能出示的是一份无效的合资协议。随之,事态全面升级,娃哈哈集团员工代表、销售团队,以及部分企业所在的地方政府几乎同时声援宗庆后。宗庆后同样强硬地表示“大不了不要这个品牌了,另起炉灶!”与此同时,法国驻华大使、相关国家主管部门也对此表示关注,商务部正式表明“将严格按照相关外资并购的法规行事”。

5月9日,达能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提出8项仲裁申请,随后,又在位于美国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对娃哈哈两家关联公司,Ever Maple Trading Ltd和杭州宏胜饮料有限公司这两个“非法竞争者”提起诉讼,指控他们“故意侵犯预期商业利益和过失侵犯预期商业利益”。据达能称,这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宗馥莉持有美国护照。

达能的这起涉及其妻女的诉讼激起宗庆后的更大反应。6月7日,宗庆后向达能集团总裁递交了长达5000余字的辞职公开信,要求辞去合资公司董事长职务。仅仅50分钟后,达能方面就发表声明,接受宗庆后辞职,由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接任董事长。

12日,达能集团亚太地区总裁范易谋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宗庆后的公开信断章取义歪曲事实,还称宗的辞职是“为了更好地追求个人利益”。

当天,娃哈哈上海员工在发布会酒店外集体表达不满。

6月13日,娃哈哈集团12位高管高调亮相在杭州召开的自与达能发生并购纠纷以来的首次新闻发布会。在“坚决抵制达能的恶意并购,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娃哈哈”的横幅下,12位高管公开表示:“娃哈哈与达能彻底诀别,我们肯定辞职”。宗庆后则以其一贯的激烈态度对达能集团大加抨击,痛斥其企图恶意并购,并对达能集团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的权力提出质疑。同时表示将就娃哈哈商标转让协议提请杭州仲裁委员会仲裁,要求终止《商标转让协议》。

截至记者发稿时,杭州仲裁委员会已受理了娃哈哈集团提请的仲裁申请。

并购,为壮大企业还是为资本运作?

“达能并购娃哈哈以及中国其他一些大企业的行为,不是为了将这些企业经营壮大,而是为了资本运作。”自达能集团与娃哈哈集团的矛盾全盘公开化后,宗庆后一直高调将这一商业纷争提至民族品牌存亡的层次。

据介绍,目前达能公司在中国饮料行业10强企业中,除已收购娃哈哈的39家企业和乐百氏98%的股权外,还收购了深圳益力矿泉水公司54.2%的股权、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的股权,以及汇源果汁22.18%的股权。同时,达能还收购了奶业企业蒙牛50%的股权,以及光明乳业20.01%的股权,这些企业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是行业的排头兵。

“达能公司实际上已经对中国的饮料业进行了垄断,严重违背了国家六部委《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并购方在中国营业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境内资产拥有30亿元以上,境内企业超过15家,必须报经国家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审查’的规定”。

今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宗庆后,还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立法限制外资通过并购垄断我国各个行业维护经济安全的提案》。

而达能指责宗庆后不守商业规则,没有认真履行合同。达能调查称,宗庆后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私下成立并控制着至少20家公司,并擅自通过这些非合资公司平行生产及销售娃哈哈品牌产品,与合资公司生产的娃哈哈产品竞争。

达能向媒体申明,当时签订合资合同时,也签订了商标转让协议,而且是经过政府盖章同意的。因此,合资公司拥有商标的所有权。“由于在商标的有关变更权、商标所有权变更登记没有完全确定下来的情况下,签订了合资企业独家拥有娃哈哈商标使用权的使用合同。”

而娃哈哈称,娃哈哈确实与合资公司签订了商标转让协议,地方政府亦同意盖了章,但地方政府盖章同意的权限是同意娃哈哈向国家商标局申请转让,真正的审批权属于国家商标局。在娃哈哈报批后,国家商标局从保护自己民族的驰名商标与知名品牌的角度出发,未予批准,因此,该商标转让协议并未生效。

同时,外方也曾到商标局交涉,知道商标局没有批准以及不批准商标转让协议的原因,所以又要求签署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该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名义上虽然是许可,而实质上却是一份变相的转让协议,规定“中方使用商标需经合资公司董事会同意方可使用”的限制条款,实际上剥夺了中方的所有权。

娃哈哈认为,根据当时的商标法规定,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必须强制备案,这份变相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同样不可能获得商标局的批准。因此,其又提出两份内容完全不一致的、上报商标局备案与实际执行亦不一致的“阴阳合同”,而且要求中方强制执行未到商标局备案的合同,不仅欺骗了政府监管部门,更是对中国法律的漠视。

根据当时强制备案要求,未到商标局备案的合同为无效合同,有效的应当是按照当时上报备案的简式合同,而该有效合同对中方并没有相关的限制性条款,而且该份有效合同中规定了商标许可使用期限为商标有效期(根据商标法规定,商标有效期限为10年),因此,从1999年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签署至今,许可期限也基本届满。

由于《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最初许可的是娃哈哈金加合资公司,而10年来,娃哈哈与达能成立的39家合资企业中,除原来的达能金加公司外,还有其他3家达能投资公司,已远远超出了原来娃哈哈金加合资公司的范围,故双方在2005年10月又签署了该合同的《第一号修订协议》,扩大原合同的许可与再被许可的产品范围,并将原娃哈哈金加合资公司变更为娃哈哈达能合资公司,但并没有增加许可费用。

对此,娃哈哈一位相关人士认为,达能与娃哈哈双方3次修改的并不是合资合同,而只是当时签订合资合同的同时签订的商标转让协议。

世界贸易不是一厢情愿的联姻

从徐工案、苏泊尔风波到施耐德并购德力西,近年来,外资并购一直牵动着国人敏感的神经。旷日持久的娃哈哈风波还在愈演愈烈,从最初的“口水战”开始走向“法律战”,不管事件的最后结果怎样,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留下的有关合同法律、知识产权、民族产业等问题无疑值得人们去思考,而关于中国民族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垄断以及中外企业如何合作生存等议题也为业界所热议。

记者注意到,对于品牌之争,众多网友呼吁支持保住自己的民族品牌。而针对娃哈哈事件,有专家认为,除了应关注娃哈哈与达能纠纷本身外,更应该注重从二者之争中吸取教训。

在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大力吸引外资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有关专家认为,必须清醒地看到,盲目引进外资,为引进外资而引进外资,为钻外资企业优惠政策空子而引进外资,以及盲目转让股份,给失去企业控制权埋下了隐患,致使国内一些知名品牌面临丧失危险,知名企业面临失去控制权的危险。

娃哈哈事件也提醒人们,在引进外资中,与外资企业合资时,中国企业必须考虑自有品牌的保护问题,在寻求外资合作伙伴时,中国企业除了注意外资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之外,还应当在合资协议中签订保护自有品牌的条款,确保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值。

“世界贸易不是一厢情愿的‘联姻’”,一位经济学家提醒,赤裸裸的交易和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跨国公司从来就不是仁慈的救世主,在中国这个如此庞大的充满潜力的市场中,它绝不会去培养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竞争者。“娃哈哈事件,先不谈动机是什么,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中国企业与外资合作的风险无处不在,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任重而道远。”(记者 董碧水)

外资不是妖怪更不是神仙

达能、娃哈哈股权之争为今后外资并购条款的完善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资料图片)

一瓶矿泉水背后的惨烈战争,显然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宗庆后,这个看上去儒雅温和的杭州企业家,在围绕娃哈哈企业的品牌、股权争夺战中,表现出的激烈情绪和声嘶力竭,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但是,对于搏杀在经济竞争火线的企业家们来说,这样的明争暗斗再正常不过了——从沃尔玛等跨国连锁巨头进军中国,零售业市场响起“拉美化危机”的警笛,到后来工商局调研机构爆出外资垄断中国市场报告,将“反垄断利剑”指向外资企业,再到去年向文波发起“徐工并购案”大争论,“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指控几度指向跨国财团。

而这次,宗庆后的“疯狂”却别有深意。他的对手——法国达能集团,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拥有娃哈哈合资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在过去20年间蚕食鲸吞,一步步实现着在中国饮料市场的扩张计划。毋庸质疑,跨国公司的扩张是由其本性决定的,这就如同你不可能质疑食肉动物的旺盛食欲一样。而巧合的是,它在本土遇到了同样野心勃勃的“王者”。

宗庆后当然不想放弃自己的饮料王国。而当他发现,自己的“王国”越来越被另一个巨型“帝国”牢牢把控,并有可能变成帝国的某个分支的时候,他强烈的独立意识觉醒了。此时,与早已在本土市场征兵圈地的跨国公司之间,一场“贴身肉搏战”在所难免。接受这个挑战,跨过这个门槛,也就捅破了所谓的本土企业的“成长天花板”,本土企业才能向跨国公司、跨国品牌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不过,事实上我们看到,捆绑着本土企业手脚的绳索,还不仅是资本、技术或市场这些常规要素。娃哈哈的烦恼在于,它的发展和强大从一开始就与“借外资之力”的战略选择息息相关。没有当年与达能合资,娃哈哈可能没有今天的成功;而正是合资条款的“硬约束”,才导致了今天的宗庆后不得不以决裂的方式与达能摊牌。这一方面显示了本土企业家的决心和梦想,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们成长路径中无法甩掉的“依附型基因”。

多年来,外资一直是以神仙的姿态出现的,他们带来了“绿地投资”,搞活了经济,促进了就业,增加了GDP;后来,他们戴上了“战略投资者”的帽子,据称可以帮助国有企业脱困,扶植中小企业融资上市。但是,除了这些“利好”之外,外资对于本土市场的侵占、对于本土企业的挤压,这些更为重要的“利空”,是否有人认真评估过呢?事实上,资本就是资本,外资不会因为中国贫穷,就帮助我们;也不会因为中国人老实,就给你低工资,外资的唯一目标是“逐利”。

过度美化的反面,就是习惯性的妖魔化,这都不符合商业世界的真实逻辑。外资不是活雷锋,但完全把它理解成不讲道德的强盗,则是对本土企业自身智商的嘲弄。为什么从一开始,本土企业在寻求外资的支持时,没有设置一个合情合理的底线呢?

“娃哈哈事件”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商业有国界。参与双方都会动用各自所有的资源、智力和意志,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和比拼。

如果在与跨国企业近距离的肉搏之后,我们看到,像娃哈哈这样优秀的本土企业丢掉了市场,丧失品牌,最终一股脑儿把自己的控股权卖掉,这将是一种可怕的景象。因为,这将意味着一个国家在经济竞争的最本质层面被击败了。这和GDP总量的增减没关系。一定程度上,GDP数字不过是脂肪,而企业竞争力才是肌肉,肌肉萎缩了,脂肪再厚,在一个崇尚竞争的世界里,都不会有安全感。

在这个意义上,宗庆后的反抗,在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将是一个标杆性事件。即便是一瓶矿泉水,娃哈哈仍应属于中国。(王磊)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宗庆后辞去娃哈哈合资公司董事长职务 自称"史上最廉价CEO"
“娃哈哈”商标早已作价1亿元转让给合资公司
阴阳合同现身娃哈哈商标 "归属"问题将面临判决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