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我国国际收支失衡
本报专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
贸易顺差和高额外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 鼓励“走出去”放宽外汇限制减少“双顺差”
2006年全年可能超过18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以及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都成为实现“力求使中国2007年国际收支趋于平衡”目标面临的难题。怎样看待这一目标?政府将出台怎样的引导政策来尽可能达到目标?今年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储备将呈现怎样的形态?本报就此专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研究员。
收支平衡是相对概念
问:您怎样理解政府提出的“力求使中国2007年国际收支趋于平衡”目标?
李雨时:这是一个目标,也是宏观调控的努力方向。我们现在是“双顺差”(即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外汇储备也突破了1万亿美元,这确实会造成一定压力,对央行的货币政策也有一定影响。
收支平衡永远是个相对概念。世界经济平衡也是相对的,世界经济什么时候平衡过?德国从1952年开始连续50多年都是顺差;日本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连续20多年顺差,其中有七八年时间里顺差超过了1000亿美元;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是双赤字,不但没有把经济拖垮,还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强国。美国就是掌握高科技和金融,通过资源配置,把整个世界当作了工厂,所以那么大逆差也没有垮;德国和日本也没有因为顺差而失衡。
通过政策积极引导
问:那么,您认为政府将会出台怎样的政策,来引导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李雨时:我们追求的是相对的平衡,现在的格局是世界范围产业调整的结果,所谓的失衡,从全球范围内来说又是平衡的。从经济全球化角度,中国一半都是加工贸易,这是因为中国其他资源短缺,有的就是劳动力,加工贸易可以说是不出国的劳务出口,所以中国的外贸发展是必然的。
同时,中央政府也一直在力图调整出口结构,比如对资源型产品和附加值过低的产品的出口限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都会对今年的出口起到抑制作用。
从进口方面来看,进口的增长需要投资增长来拉动,如何扩大进口也是需要研究的课题。由于进口是企业行为,和投资息息相关,如果投资保持高水平发展,地方的投资冲动没有明显抑制,进口就会相应扩大。
另外,国家一直在鼓励企业“走出去”,外汇方面的限制也在逐渐放宽,如鼓励居民出国旅游,这些都会在减少“双顺差”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收支平衡由市场决定
问:您认为宏观调控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李雨时:我个人认为,进出口贸易大部分是企业行为,政府的调控作用不会很明显,并且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是很高,企业对政策的反应也不会很灵敏,这样,有些问题就不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解决的。
以中国的出口能力为例,目前内需不是很足,中国进口基本取决于国内的投资需求,因为进口的90%是投资品,包括技术、原料和能源等,基本日用品进口比例已经下降到很低。而现在国内的供给很强势,即使政策上有一些引导,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因为根本的格局是市场决定的。
顺差高额外储是好事
问:有人说,贸易顺差和高额外汇储备是实现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拦路虎”。您怎么看?
李雨时:虽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要看其积极意义,中国的经济地位和贸易地位的提高,也是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功劳:
首先,我们是结构性顺差,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形势发生了比较大变化,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很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他们把中国当作其全球链条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这个环节是为整个链条服务的,到中国来加工再出口。
其次,从中国对欧洲以及美国的大量顺差情况来看,这是因为美国的本土制造业只占其GDP的13%—15%,欧洲是20%左右,所以他们需要大量进口。而以前他们的很多产业链环节是在东南亚或者港澳台地区,现在转移到了中国内地,这是造成结构性顺差的原因,也将是今后若干年都存在的一个趋势。
这样,在了解了顺差形成的原因之后,就要明确顺差和高额外汇储备总起来说对中国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标志着中国有钱了。
负面影响不必夸大
问:应该怎样评价失衡带来的负面影响?
李雨时:当贸易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负面影响,但事实上中国是世界上第四大顺差国,这些都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很难人为去改变。
外汇储备究竟多少才合适,一直有争论,但没有定论。无论什么标准,我们的外汇储备确实多了很多,而中国外汇是对冲制,有人认为是因为外汇储备过多造成了货币流动性过剩,从而引发投资过热甚至是房地产泡沫,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在目前我国的高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是地方政府推动的,这与我们现行的经济体制有密切联系。
我个人认为,外汇储备恰好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自由兑换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外汇储备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是有冲击,但人民币要实现自由化,没有储备是不可能的。自由兑换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表现,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