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要闻>

时政微观察丨“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2025-06-16 09:14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宝贵与高尚品质很多。”20多年前,习近平在给父亲习仲勋的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

习仲勋,一位从黄土地走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习近平的品格,坚定了他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矢志报国为民的决心。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梁家河村。“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多年以后,他曾在一篇文章里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岁月流转,初心不渝。

——站稳人民立场

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的展厅里,一行字格外醒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这是习仲勋说过的一句话。

“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考察时说道。

当年在西北干部群众嘴边,挂着一句口头禅:“找仲勋去。”简短的四个字,表达出习仲勋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分量。

△202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放着他和父亲的合影。

受父亲的熏陶,习近平将“人民”二字刻入心底。

数十年来,从梁家河到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北京,炕头板凳坐得住、粗茶淡饭吃得进、柴米油盐聊得来,习近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12年11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在人民大会堂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

在湖南十八洞村,他向村民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在广西桂林毛竹山村,他和老乡唠家常:“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在发表新年贺词时,他的话语温暖有力:“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

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百姓冷暖,回应群众期盼,始终保持着躬身为民的共产党人本色。

——重视调查研究

1978年8月,习仲勋在广东工作时期,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习近平利用暑假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随同父亲一起下乡。

习仲勋带着问题去调研,深入基层想办法,汇聚民智找答案。这让习近平很受启发。他深深感受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

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骑自行车下乡调研,将桌子摆在大街上,现场解答群众问题;在福建宁德,他沿着柴刀砍出的荆棘山路“三进下党”,扑下身子带头践行“四下基层”制度;到任浙江后,他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

△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老百姓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以调研开路,发现问题、认识国情、寻求规律,不断丰富发展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也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树立了光辉典范。

2020年,为了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并多次赴地方考察调研。沉甸甸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下、一次次深入调研中,找到破题的关键,凝聚奋进的共识。

目前,党中央正在组织起草“十五五”规划建议。5月20日,正在河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谈及五年规划:“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充分尊重民意并且符合实际的全面系统的规划,并且有超强的执行力来落实这些规划。”

△2025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考察。

在赴河南考察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

习近平曾这样讲述自己的工作心得:“有了正确的工作思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去理出科学的工作思路呢?最根本的是要搞好调查研究,这是领导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传承优良家风

“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封习近平写给父亲的拜寿信,笔墨间流淌着儿子对父亲的崇敬。

耳濡目染下,习近平秉承了父亲俭朴的品质。

“我家里到现在啊,盛在碗里的,一个饭粒都不能丢了。”2018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语重心长地说,“勤俭节约的习惯应该保留下去。”

2016年12月,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习近平与父亲习仲勋、妻子彭丽媛、女儿的家庭照。

家风连着党风。对于传承优良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要守住亲情关,严格家教家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习仲勋曾说:“一个共产党员,还有什么比能为党多做些工作而感到幸福和自豪的呢!”父亲的一言一行,教会了习近平如何做一个纯粹的有益于人民的人,激励着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

“我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很累,但很愉快。”习近平总书记把深厚的赤子之情,化作对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化成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告白——“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监制丨马丽君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执笔丨杨彩云编辑丨江雨航 张亚楠 程昱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