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要闻>

当AI来敲门,高等教育如何“开门迎客”?

2025-06-16 09: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从ChatGPT到DeepSeek,近两年,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每当一个新的AI大模型横空出世,便会引发新一轮高等教育如何适应AI技术的讨论。

高等教育如何打开大门迎AI,在国家政策层面已经指出了明确方向。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

AI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前不久,无论是在武汉举行的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还是在长春召开的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实践与创新论坛上,多位专家和来自高等院校的代表关注同样的话题:该如何处理AI与高等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排异反应”,让AI技术真正成为加速高等教育教学生态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催化剂?

从“防AI”到“接纳AI”

近日,一段国外高校教授在课堂上情绪失控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该教授在讲台上批评学生频繁使用AI工具来完成作业。他大声表示,自己“受够了”学生用AI辅助回答问题,批评这种行为削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他严肃地质问学生:“如果总是依赖AI、不动脑思考,还怎么学习?”

多位教育领域专家认为,AI时代,教师一味采取防御姿态排斥AI技术已经不太现实。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看来,AI大模型只是工具,“一些老师之所以斥责学生使用AI回答问题,是因为他们自己落伍了”。用他的话来说,面对AI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教师自己应该先做出改变,如果教学质量没有提升,学生就会把教师淘汰掉,“不能因为教师不熟悉AI,就不让学生使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教育部门主任苗逢春建议,老师应该非常明确地授权学生可以在什么层次、什么程度上使用AI完成作业,“哪些是AI可以帮学生做的,哪些是必须由学生亲自做的。比如指导学生与AI互动,学生应该怎么提问,怎么质疑。这种情景设计,是老师必须考虑的,也是AI无法取代的”。

澳门大学很早就将ChatGPT等AI工具权限开放给学生,并制定了规范性条例,对AI的引用程度有明确的要求。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说:“AI可以成为学生的高级助手,但核心的观点仍需要原创,支撑观点的材料可以由AI搜集,这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独立判断和思考。”

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警惕AI“降智”

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统筹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布局。我国多所高校探索“AI+教育”的步伐正在加快。

今年4月,清华大学成立了教育学院。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提到,将“AI+教育”确立为新学院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方向之一。他还透露,今年清华大学将新增本科招生150人,借此成立“无穹书院”,聚焦AI核心创新与应用,旨在以“最AI”的方式培养最具创新能力的AI人才,为AI时代原住民构筑丰饶的成长生态。

张平文担任了去年成立的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院长,他表示,人工智能学院不仅要培养用“硬功夫”生产AI工具的人才,也要培养能利用AI解决科学问题、工程问题的理工科人才,还要培养具备AI素养和思维的人文学科人才。

面对当下“AI+教育”的广泛运用,苗逢春认为,高校在大力开展AI与教育融合的同时,也要筑牢高校最基本的职能。在他看来,高校要优先发挥好价值观方面的思政教育、就业能力、科学研究素养、文明创新的职能。“要把这4个职能与发展AI的要求相匹配,来进一步思考高等教育需要变革的地方。”

“‘AI+’的开发不能成为机械式的捆绑。”苗逢春提醒,要进一步梳理AI与各个行业的关系,找到合适的深度融合方式,不然就会造成AI“降智”。他举例称,一些学校可能会强势地把未经验证的AI工具推到课堂上,这也导致融合效果欠佳,AI并没有赋能教育教学,反而给老师和学生增负。

随着学生使用AI“帮自己写论文”的现象越来越多,许多高校采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检测工具对学生的论文进行“AI生成率”检测。然而,有学生反映,自己原创的论文却也被检测出“AI内容超标”,有的检测工具甚至将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判定为超过60%的AI生成率。

“AI检测工具单纯基于文字组合进行评判,与传统的测量工具不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目前AI技术发展仍然不完善,用AI工具去筛查AI生成内容并不可靠。

对于一些学生通过反复修改自己的原创内容让论文规避“AI率检测”的现象,储朝晖也指出,这类工具并不能做到完全精确,强行使用会给学生带来不便,“就像外观精美但尺码、用料都不合适的鞋子,再怎么好看,也还是会对脚造成损伤”。他建议,不应以这种检测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仍然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定。

《白皮书》中还提到,促进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助力教育创新发展;以人工智能改变学生学习、教师教学,鼓励学校运用人工智能构建新型学习空间、革新学习方式;人工智能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等教育教学全过程。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蒋玉龙在课堂上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动“多个脑区”,他以AI生成素材为载体开展翻转课堂,让学生先通过讨论和输出建立基础理解,课前预先准备好幻灯片,鼓励学生对AI输出的观点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反思,从而在课堂上与教师实现更充分的双向互动。蒋玉龙发现,这种AI赋能的教学形式能帮助学生做好前置知识储备,在探讨的过程中刺激多脑区活跃,从而提升知识吸收效率。

AI时代,教师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

AI技术为高等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而能否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也需要高校和教师重新理解自身的角色。多位专家认为,AI时代,教师在陪伴学生成长的同时,需要将学生培养为超越工具的“思想者”,这一核心身份不会被削弱,反而因为AI的加入而更显得不可或缺。

清华大学团队的相关研究表明,虽然AI教师在即时答疑、促进知识点掌握方面展现出优势;但在价值观引导、情感交流和复杂问题思辨等方面,真人教师的引领作用依然无可替代。

“技术的革新终究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李路明表示,未来的教育范式革新,关键在于如何智慧地、批判地将AI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真正培养出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千变万化世界、具有高度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图灵奖得主、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AI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目前还比不上黑板和印刷机的发明,“教育最重要的一方面,是需要老师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教育需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指引他们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

多位专家表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感的交流是AI无法取代的。苗逢春举例称,老师在课堂上能主动观察学生反应,实时调整教学策略,而AI则只能被动反应。“我们无法想象老师像AI一样,搬个板凳坐在讲台上等待学生去问他。”在苗逢春看来,社会化与情感化学习只能通过老师的观察才能完成。

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苗逢春表示,当下的AI技术虽然发达,但仍然是“器物层面的文明”,这种文明不能反噬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一个人怎么表达感受,怎么表达美感,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教育应该保持人的独立性,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工具结合起来”。

宋永华认为,大学归根到底是“人”的教育,而不只是传授知识,在AI时代,情感教育变得更加重要。“AI越发展,就越需要学生提升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价值塑造和学习能力。”

“AI只是工具,教育才是灵魂。我们作为老师必须融思政、融前沿,塑造价值观,还要搭配实践,实现从传授知识到提升能力的转化。”正如吉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医术所说:“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可替代。决定世界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背后的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璟瑄 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