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以数字科技赋能“一带一路”建设

2025-06-10 10:24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25年6月9日,由“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成都理工大学、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DBAR 2025)在四川成都开幕。大会聚焦数字技术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合作与应用,吸引了来自近3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及机构代表参会。

image.png

大会主席、DBAR主席、SDG中心主任郭华东院士致辞

大会主席、DBAR主席、SDG中心主任郭华东院士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今年是全球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10年,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科学国际十年”的启动之年。DBAR将持续深化与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他强调,本次大会不仅是对DBAR十年历程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国际合作的战略布局,标志着DBAR将在全球可持续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image.png

泰国高等教育与科研创新部部长素帕玛·伊萨拉帕迪致辞

泰国高等教育与科研创新部部长素帕玛·伊萨拉帕迪(Supamas Isarabhakdi)在致辞中指出,2025年是泰中建交50周年,也是DBAR实施10周年,两项重要纪念活动的叠加充分体现了中泰合作的深化与拓展。她介绍,DBAR曼谷国际卓越中心作为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的首个区域研究中心,自2018年成立以来,积极推动区域与国际数字技术交流合作;面对全球挑战,应加快数字科技应用与跨学科协作服务可持续发展,期待会议推动知识共享与数字创新。

image.png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院士朱马利耶夫致辞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院士朱马利耶夫(Kubanychbek Zhumaliev)表示,应对全球性挑战不仅需要科学知识,更需要基于互信与尊重的跨国合作。DBAR作为连接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合作平台,正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合作的重要桥梁。

image.png

加纳能源与自然资源大学副校长纳纳·德基致辞

加纳能源与自然资源大学副校长纳纳·德基(Nana Sarfo Agyemang Derkyi)指出,非洲面临基础设施薄弱与知识转化能力不足等挑战,呼吁构建“数字技术—科学合作—战略政策”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他高度评价DBAR的技术共享和开放协作理念,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image.png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致辞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表示,学校将继续推动地球系统科学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依托DBAR平台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会上,郭华东院士作题为“转型中的DBAR:迈向数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解决方案”的主旨报告,全面回顾了DBAR十年的发展历程与成果。他指出,DBAR从最初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数据与应用起步,已发展为面向非洲、东盟、中亚、欧洲等区域的全球科学合作平台。当前,DBAR正加速向“数据驱动的解决方案平台”转型,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同时,他介绍了SDG中心联合来自30余个国家的60多个机构共同发起的数字可持续发展国际大科学计划(DSP),欢迎DBAR下属符合条件的国际工作组、国际卓越中心加入DSP,共同开展高层次研究。

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来自泰国、荷兰、中国的专家围绕数字可持续发展前景、地球大数据应用及灾害风险防控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泰国地理信息与空间技术发展局(GISTDA)主任帕科恩·阿帕潘(Pakorn Apaphant)介绍了泰国通过主导建设东盟-中国卫星遥感应用中心(ACSAC)和澜湄遥感数据中心(LMCRSDA),推动跨境数据共享与区域能力建设的实践。他呼吁深化东盟国家与DBAR的合作,共同构建后2030时代的SDGs协同机制。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范宣梅展示了我国在冰川相关灾害链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构建了灾害链综合数据库,突破多相动力过程模拟技术,显著提升高风险山区的早期识别与风险预测能力。DBAR科学委员会委员、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马西莫·梅内蒂(Massimo Menenti)总结回顾了DBAR十年间在多学科协作、能力建设、国际合作方面的成效。他表示,未来DBAR将进一步优化架构,推动建立高效、协同、责任清晰的全球科技合作体系。

本届大会期间,DBAR与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加纳能源与自然资源大学、摩洛哥舒阿伊布·多卡利大学、非洲环境遥感协会、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会环境分析方法研究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六家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DBAR国际合作网络进一步拓展,为未来多边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为全面展示地球大数据在“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大会同期举办了“DBAR十周年成果展”与“SDGSAT-1科学应用展”,集中呈现了遥感影像成果、数据应用案例与典型服务场景,彰显了数字科技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据悉,“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由中国科学家倡议发起,于2016年正式启动,目前依托SDG中心运行,旨在利用地球大数据科学方法与创新技术,通过分享数据、技术和知识,实现大数据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服务。经过十年发展,DBAR成员已由最初的26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发展至59个,建成9个国际科学工作组和9个国际卓越中心,促进知识推广和区域服务。DBAR首创“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分析与决策系统,构建SDGs区域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并于2019-2022年连续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SDGs报告》,系统探索新方法、跟踪评估进程、深化多指标交叉研究,彰显中国以数字科技服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成果。

【责任编辑:王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