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网评>

“蛛网”缚住俄乌和平进程

2025-06-05 09:2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6月1日凌晨,乌克兰发动“蛛网”行动,深入俄罗斯腹地4000公里,对多个空军基地展开攻击。这场酝酿了18个月的袭击,导致俄罗斯战略空军遭遇了乌克兰危机乃至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单日损失。这场由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指挥、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策划并实施的“蛛网”行动,创下俄乌战争史上的多个“首次”:首次对西伯利亚战略目标实施打击、首次以无人机群摧毁多架俄军战略飞机。

“蛛网”行动之所以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主因是其核心战术颠覆了传统的军事对抗模式。在此次行动中,乌克兰特工将数百架成本仅500美元的FPV无人机藏匿于改装卡车的木质顶棚结构中,利用不知情的俄罗斯民众进行跨境运输,深入西伯利亚等俄罗斯本土地区。这些“特洛伊木马”进入俄罗斯境内最远达4000公里,抵达目标后再通过“星链”卫星远程激活,且在多个地点同时发动袭击,瞬时便造成俄方重大损失。

乌方称,行动规避了俄军防御体系,运送无人机的卡车木质顶棚有效躲避雷达探测,外观改造成民用卡车用以规避边境检查,车辆开启静默模式避开电子侦察等。此次突袭的战略价值远超战术胜利。俄军损失的战略轰炸机承担着对乌克兰Kh-101巡航导弹的打击任务,且图-95MS等机型早已停产,短期内无法补充,俄罗斯“空天军”战略打击力量或因此被削弱。五角大楼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行动可能迫使俄军重新评估其战略轰炸机的部署逻辑与防护标准。

当前,乌克兰危机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乌克兰面临西方援助波动与兵员短缺的双重困境。2025年初特朗普暂停援乌之际,乌军弹药与武器供应不足,前线防御压力陡增。与此同时,俄军在顿巴斯、赫尔松、库尔斯克等多个方向发动攻势,每月夺取土地超500平方公里。在此背景下,“蛛网”行动成为乌方消耗俄军战略资源,维持战场相对平衡的选择。此次行动也暴露俄罗斯方面的一些防御短板,包括防空系统对“低慢小”无人机探测能力薄弱、对境内抵抗组织渗透疏于防范、将关键军备战略轰炸机露天停放且缺乏加固机堡保护等。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防守短板,乌军才能将无人机作为主要攻击手段,持续袭扰并消耗俄方。

“蛛网”行动后仅48小时,乌克兰再袭克里米亚大桥,延续其“以小博大”逻辑。这种连续高强度打击旨在延缓俄军在顿涅茨克、赫尔松方向的攻势。乌军通过非常规手段,在传统战力失衡状态下试图强行维持战略平衡。

此次无人机袭击正值俄乌第二轮和谈前一天,为本就艰难重启的谈判进程蒙上阴影。6月2日,俄乌双方在谈判中虽就大规模交换战俘等达成技术性协议,但在核心议题上仍未有所突破。袭击发生后,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发出警告:“此类挑衅行为不会没有回应”——暗示“不对称报复”已在酝酿中。乌克兰危机本就复杂难解,乌方选择在谈判之际发动突袭,意图将战场优势转化为谈判桌上的话语权,却也使得未来谈判更加难以推进。此举损害了俄乌已经脆弱的战略互信,在缺乏外部有效斡旋的背景下,和谈前景更加黯淡。此次无人机突袭或许已悄然改变着战争规则,未来或许还将出现更多类似“蛛网”的袭击行动,扰乱俄乌之间的和平进程。(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叶天乐)

【责任编辑:刘梦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