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网评>

李在明将为中韩关系带来什么?

2025-06-05 09:2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韩国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4日上午召开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当选第21届总统,任期从当地时间6月4日6时21分正式开始。尹锡悦突发戒严令掀起的韩国政坛动荡局面或将终结。接下来,各界普遍关注李在明给韩国内政外交带来什么变化,特别是在对外政策尤其对华外交方面。目前,李在明政府尚未系统阐释其内外政策,但从其近期发声及共同民主党政治发展的脉络和惯性或可窥斑见豹。

在胜选后的讲话中,李在明表示,“韩国无法承受疏远中国的代价”,批判尹锡悦时期中韩关系“跌至低谷”,强调中国是韩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对朝鲜半岛安全产生影响的国家”,若胜选将“稳定地处理韩中关系”,主张与包括中、美、日、俄等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这些表态,反映了他对中韩关系的重视,也意味着韩国对华政策可能迎来重大调整。

长期以来,韩国政坛形成进步和保守两大政治派系,两方力量的外交政策颇为不同。保守力量倾向于强化对美盟友关系,对朝鲜多采取强硬立场,对日问题上颇多暧昧,对华关系则不够重视,特别是尹锡悦执政时期,推行“价值观外交”,明显偏离美韩同盟框架下的“适度平衡”政策,使半岛局势、中韩关系陷入困境。而以共同民主党为代表的进步派力量,尽管依然重视美韩同盟这一政策基轴,但其在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关系、半岛问题上,更倾向于采取温和积极的姿态,弱化对抗态势,有利于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及国际关系的稳定。

从经贸领域的半导体供应链限制,到安全领域的“萨德”重启部署,尹锡悦政府的决策严重损害中韩两国的互信与合作基础。尽管其在国会中期选举后出于政治考量,采取了一些缓和措施,但总体上中韩关系在其任期内呈现恶化趋势。

而李在明主张缓和对华态度,提出“美国也不会一贯地对中国采取完全对抗或完全合作的立场,因此,韩国也必须调整对其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态度”,这显示出其试图摆脱尹锡悦时期的“极端外交”路线,回归“务实外交”。结合李在明本人的成长和从政经历以及韩国国内外形势,他有很强的动力将韩国“政治的钟摆”推向与尹锡悦政府相反的方向。在恢复中韩高层互访、地方交流及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等经贸政策领域以及中韩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外界对李在明抱有较为乐观的预期,但要看到,未来,韩国政策调整也有一定局限性。

从国内形势来看,当前共同民主党在国会占据三分之二多数,有利于李在明政策的推行和实施。但是,李在明本次大选的得票率为49.42%,低于共同民主党选前预测的55%,国民力量党候选人金文洙的得票率为41.15%,也显示出民众对李在明的信心并未达到进步派预期的高度,保守力量的支持者依然众多。与此同时,李在明需要面对韩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掣肘,其施政口号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仍要画一个问号。对外政策方面,李在明政府的对华缓和难以突破韩美同盟这一结构性限制因素,韩国仍需要在对美同盟和对华经贸利益间寻求动态平衡。

总体来看,李在明政府的政策目标可以概括为“内稳经济民生,外求务实平衡”,对内通过民生复苏和司法改革重塑社会信任和凝聚力,对外以“实用外交”取代意识形态对抗,力图将韩国打造成“维护地区稳定的负责任强国”。未来,李在明政府能否突破国内外制约因素取得积极进展,仍有待观察。(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王森)

【责任编辑:刘梦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