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张秀新:科技赋能花卉“美丽经济”

2025-05-27 11:11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焦梦 刘梦雅 实习记者 王娴)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花卉种类达到了约3万种。日前,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非洲英语国家知名记者研修班”学员以及在京留学生代表一行走进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深入了解中国在牡丹等花卉品种选育、设施农业、绿色种植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在活动间隙,中国网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花卉创新团队首席、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秀新研究员。

中国网: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农科院在花卉育种方面的创新成果。

张秀新: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花卉育种领域开展了长期系统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原产的重要野生花卉资源特别是濒危资源进行原生境保护;二是对国内外重要花卉资源进行收集保存与评价;三是基于这些资源开展育种创新。

当前育种工作主要聚焦于培育具有新奇花色、独特花型且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种。目前我国市场上常见的商品花卉如月季、百合等,种球种苗的国产化率不足10%,90%以上依赖进口,这给科研工作者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培育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具有良好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成为重要目标。

在牡丹育种方面,中国农科院在过去几十年主要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保护中国原产的野生种质资源;二是在全球范围内收集芍药属种质资源;三是开展远缘杂交育种。由于牡丹从杂交到首次开花需要3-5年,再到稳定开花还需10年时间,新品种的培育需要科研人员保持耐心。

目前,中国农科院在月季、百合、兰花、牡丹、芍药等主要花卉的品种创制方面已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例如:培育出黄色、橙红色等新奇花色的牡丹品种;通过西北紫白牡丹与中原品种杂交,获得花色优异的牡丹新品种;选育出具有香味的兰花品种;开发出抗病毒病的百合品种和抗寒性强的月季品种。

中国网:请您介绍一下花卉的药用价值,以及中国花卉“出海”的最新情况。

张秀新:其实,许多观赏花卉最初都是以药用植物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开展花卉研究时,不仅关注地上部分的花,还深入研究其根、茎等部位的药用价值和功能性成分。

当前,我们正从两个方面推进国际合作:一方面与塞尔维亚、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在牡丹、芍药等中国特色花卉领域开展合作;另一方面正积极开拓与非洲国家的合作空间。非洲是许多商品花卉(如肯尼亚的鲜切花、月季、百合等)的重要产地,其24-48小时直达中国的物流体系为未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秀新(中)与研修班学员交流。

通过本次会议交流,我们发现非洲国家非常重视功能性植物的应用。下一步,我们计划在特色花卉和功能植物领域与肯尼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开展深度合作,包括中国花卉品种的海外试种,以及利用非洲特色植物资源促进新品种培育等工作。


【责任编辑:马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