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初步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协同机制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要闻>

京津冀初步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协同机制

2025-04-03 09:24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记者丁静)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累计入驻企业130家,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6497项……2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检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实施情况的工作启动会暨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上,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经信局报告,“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的协同机制已初步形成。

区域协同立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2023年,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由三地共同组织起草,于当年11月分别由三地人大常委会同步通过并公布施行。在法规的护航下,三地协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介绍,三地共同推进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累计入驻企业130家,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启动运行。

京津科创和产业资源优势互补成效初显。2024年,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新增注册企业分别超800家、300家,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成功举办,签约合作项目53个,意向投资额超300亿元。

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方面,联合绘制区域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地图,构建京津冀科技成果共享库。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6497项,成交额8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加快“六链五群”产业布局,逐链出台6条产业链招商方案,成功申创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7个。

据悉,京津冀三地将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协作,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进一步提升京津冀作为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