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丝绸纹样卖出30多万元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要闻>

一片丝绸纹样卖出30多万元

2025-04-02 09:35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30多万元!

这是在江苏苏州丝绸博物馆里,一片小小的丝绸纹样经过数字化后带来的授权收益。

从一件沉睡在博物馆里的丝绸文物中解构、提取出来的小小纹样,为何这么值钱?

“通过对丝绸纹样的数字化采集、解构、提取、二次创作,古老的丝绸纹样就变成了数据要素。”苏州丝绸博物馆馆长钱兆悦说。

据介绍,苏州丝绸博物馆里收藏着6000多件(套)丝绸文物,各种纹样加起来近10万片。过去,这些宝贝只进行展出,没有进一步开发其价值,产生不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为了让丝绸文物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2023年以来,苏州丝绸博物馆与国有企业苏文投集团深度合作,探索“1+1+N”的授权合作模式,对丝绸纹样进行再开发利用。由资源方苏州丝绸博物馆进行数据的初步采集,苏文投集团负责具体运营,并通过搭建平台,引入民营企业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丝绸纹样的活化利用,一条上下游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形成。

从丝绸文物上进行高清扫描采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采集过程中探索制定数字化采集标准。苏文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祁麟介绍,2023年底,集团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建立“苏州文化元宇宙实验室”,利用原真采集和纹样解构技术,打造出一套在地化的文化超计算应用系统,并在此过程中着力建立数字化采集标准、构建标识标注体系、建设丝绸纹样数据库。“传统丝绸纹样经过二次创作后,将产生新的设计和著作版权,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祁麟说。

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未来馆一楼展厅,各种“脑洞大开”的潮品令人目不暇接。创意织机玩具不仅让人了解织机的基础架构,还能进行实物编织,丝绸专用洗涤液“穿”上了纹样专属色彩的“外衣”,丝绸纹样还被运用到虚拟世界成为游戏角色的装扮……

在这个展厅里,有部分作品出自苏州95后设计师施意之手。在施意创办的“大施裁缝铺”里,她向记者展示自己设计的“福桶”——一款外形酷似水桶、小巧时尚的手提包。

施意告诉记者,她从苏州丝绸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找出了一片传统的缠枝牡丹纹,对其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加入鲜亮的色彩,并对牡丹纹的造型进行修饰,纹样更加具象,看上去栩栩如生,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在施意的精心设计之下,这款“福桶”受到了消费者喜爱。在与苏文投集团合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像“福桶”这样的潮品,施意已经设计了上百款。

插上数字翅膀后的传统丝绸纹样,不仅吸引了大量设计师的关注,还获得了品牌方的青睐。某国产化妆品品牌与苏州丝绸博物馆合作,打造出一款联名礼盒,礼盒图案取自馆藏丝绸文物的纹样。“当下年轻人喜欢国风、国潮,用丝绸纹样设计出的礼盒更具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之美,消费者很喜欢。”该品牌相关负责人说,这款产品推出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卖出了数十万套。

一年多来,苏文投集团与多个文化创意企业跨界合作,开发出一系列时尚文创、定制产品。祁麟告诉记者,接下来集团会对更多的丝绸藏品进行数字化开发利用,让更多的丝绸纹样走向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