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工匠,接力传承千年技艺(我的家乡我建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要闻>

宣纸工匠,接力传承千年技艺(我的家乡我建设)

2025-03-26 09:21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三丈三”巨型宣纸生产车间人声鼎沸。大家都将目光聚焦于中部的纸槽之上。

“一、二、三,起!”随着整齐的号子声,44名捞纸工人用手一齐将长11.4米、宽3.6米的帘床从纸槽中捞出,在8名工人的辅助下,随着浆水缓缓滴下,一张“三丈三”巨型宣纸雏形初现。

然而,捞纸只是“三丈三”制作中的一个步骤,此后还要经过板榨、晒纸、剪纸等多道工序。

“无论制作多大的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都需要300多天、108道工序。正是工人们在每道工序中的精益求精,才有了宣纸名满天下的荣耀,才有了我们引以为豪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宣纸公司”)副总经理黄迎福说。

精益求精,磨炼手艺

从泾县县城出发,驱车17公里,便来到了群山环抱的榔桥镇乌溪村。这里是中国宣纸公司生产车间的所在地。

在捞纸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查看纸浆情况的黄迎福。“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就有400多人,他们都是公司的骄傲。”分管生产的黄迎福进入中国宣纸公司工作近40年,几乎每天都泡在车间,他能够叫出厂里每名工人的名字。

在黄迎福眼里,捞纸工齐志国便是其中的代表。

齐志国是泾县本地人,从1995年进厂学徒开始,工作近30年,“捞纸多少张已经数不清了,但怎么也有几百万张,成品率大概能达到95%。”齐志国话不多,工作时一脸严肃,说起自己的成绩,反倒有些不好意思。

一旁的黄迎福连忙补充:“齐师傅可是厂里的捞纸‘大师’。厂里一共评了5位特级技师,齐师傅便是其中之一。”

将帘床分两次放入纸槽中,等浆水落下后,再将捞好的纸张揭下来。不出20秒,齐志国和搭档两人便能制作出一张4尺的宣纸雏形。

就是这十几秒的动作,齐志国整整学了5年,“一槽纸浆大概可以捞100张纸,纸浆的浓度会缓慢降低。为了保证纸张的厚薄均匀,每次捞纸的角度和深度都会改变,这些全凭经验。”现在,经齐志国捞制的宣纸,每一刀(100张)的重量误差不会大于50克。

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每当有特制的宣纸,齐志国往往是指定的捞纸工。在“三丈三”制作中,齐志国便担任了捞纸工队长。

“一般宣纸制作都是两个人捞纸。‘三丈三’相当于要求44个人达到如两人般的默契,这样才能保证制作的宣纸平整洁白。捞如此大的宣纸,还真是头一回。”齐志国说。

刚开始捞纸,成品率几乎为零。齐志国带着大家反复摸索一个月后,“三丈三”终于能做到量产。这也为齐志国日后研发新品带来了信心,“连这么大、这么难的宣纸都做过了,现在遇到什么新品种,也能很快摸索出来。”

不辞辛劳,通力合作

为了保证宣纸的制作效果,纸槽中的纸浆温度不能高于12摄氏度。即使再冷的水,也需要捞纸工们徒手将帘床抬出。“现在还好些,等到冬天的时候,纸槽上面还会结冰。”齐志国说。

每名捞纸工在纸槽旁边都会准备一桶热水,既为了洗净手上的纤维,也为了让手暖和起来,保证捞制的手感。

不仅要忍受常年浸水的工作环境,齐志国和同事们每天还要在纸槽里重复相同的动作上千次。即使这样,齐志国也不觉得枯燥,“我们就好像在纸槽旁‘跳舞’,舞蹈动作单一却大有门道。”

一张宣纸,捞纸结束后,接力棒便来到了晒纸工手中。

在晒纸车间,记者见到了“大国工匠”、晒纸工毛胜利,他也是泾县人。只见他麻利地将一张张湿纸贴在滚烫的钢板蒸汽焙上,随手拿起松针刷,唰唰几下就将宣纸熨得平平整整。稍待片刻,毛胜利用小指挑起宣纸一角,把整张纸从钢板上揭下,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如果说捞纸工的工作环境是“水深”,那晒纸工就是“火热”。

晒纸工需要常年工作在40摄氏度以上的车间里,即使在最炎热的夏天,为了晒好每一张纸,也不能开风扇。“我们每天要重复一套动作上千遍,在十几平方米的烘纸房来回走动,一天大概能走上10公里。”毛胜利说。

工作艰苦,但毛胜利丝毫不敢放松,“宣纸交到晒纸工手上时,已经凝聚了多人的心血,一定要把它晒好。”

展示非遗,宣传家乡

如今,毛胜利还要负责一项特殊的工作——向游客展示晒纸技艺。他的工作地点里又多了宣纸文化园。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宣纸技艺、传承宣纸技艺,我们把车间搬到了宣纸文化园,向大家展示原生态的捞纸、晒纸等工艺,最后生产的宣纸也是按照正常的标准售卖。”黄迎福说。

一开始,毛胜利还有点不习惯,“以前在车间闷头生产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展示给游客看,还要随时回答游客的疑问。”现在,毛胜利不仅可以讲解晒纸的过程,对于其他制作环节也能说上几句。

“小姚显然要比我能适应。”毛胜利不忘介绍一旁的徒弟姚云夔。这几年,姚云夔开通了短视频账号“宣纸小姚”,专门用视频介绍宣纸的制作技艺。没想到一下子就收获了超过10万的粉丝,部分视频的浏览量超过90万。“我拍的视频都很简单,只是展示家乡最原始的技艺,说明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对大家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姚云夔说。

近年来,当地政府瞄准宣纸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潜力,依托现有的中国宣纸公司、中国宣纸博物馆和宣纸文化园,建起了中国宣纸小镇,成为不少游客打卡、研学的目的地。

2024年,中国宣纸小镇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其中六成左右来自江浙沪地区,带来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带动宣纸销售、文旅、文创、餐饮、酒店等相关产业就业超过850人。

相比于宣纸小镇的人声鼎沸,齐志国的捞纸车间就显得有些落寞了。采访当天,齐志国要带着徒弟王彬共同捞制4尺的宣纸。

教好一个徒弟,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仅辛苦,还会影响每天的产量。但齐志国仍然事无巨细地教着,时不时还会停下来指导徒弟的动作细节。

“我做了一辈子宣纸,对它肯定是有感情的。手艺还要靠我们传承下去,只要想学,我就认真教。”齐志国说。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