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更近、更丰富——专家解读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要闻>

更多、更近、更丰富——专家解读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

2025-03-20 09:16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题:更多、更近、更丰富——专家解读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

新华社记者吴俊宽、王镜宇

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发布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全民健身及体育产业领域专家认为,数量更多、距离百姓更近的体育场地设施将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更加丰富的运动项目场地也折射出人们日益多元的健身需求,以及背后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这是1月31日拍摄的天津火车头体育场(无人机照片)。入冬以来,天津火车头体育场将原有的足球场地转换成为总面积约11000平方米的户外冰场,满足了市民春节假期户外滑冰、健身娱乐的需求。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更多,快速增加的场地数量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围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标准,我国体育场地设施数量逐年攀升。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的发展目标。截至2022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就达到2.62平方米,提前达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较于1995年底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时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65平方米,这一数据在29年的时间里增长了近四倍,达到现在的3.0平方米。如今,全国仅健身步道数量就达到17.18万个,40.76万公里的总长度能够绕赤道10圈。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场地面积每增加0.1平方米,乘以十几亿人口的规模,就是一个巨大的绝对增量。”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说。

北京咏怀体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兵说:“体育场地设施作为百姓日常健身的重要载体,其人均指标的提升,直观反映了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硬件水平有了进一步改善,困扰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得到了一定缓解,同时也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创造了良好基础。”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邹新娴表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破3”,标志着我国在推动体育设施的普及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将为体育强国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9月22日,居民们在山东省宁阳县城区一处体育公园内打乒乓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更近,不断缩小的健身半径

此次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专门配发了两张扇形图,其中一张直观地反映了体育场地总面积在不同类型机构中的分布情况。该扇形图显示,体育场地在居委会和村委会分布的面积分别为5.81亿平方米和9.24亿平方米,两者相加占全国体育场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王雪莉表示,上述两个数据“让人眼前一亮”。“这特别直接地体现出我国乡村体育和社区体育发展的成果。”

“以前我们经常说要打造15分钟健身圈,这个目标体现的就是缩短百姓去健身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社区里越来越多的体育场地,让居民参与运动更加便利,时间成本大大降低带来的是健身积极性的极大提升。”王雪莉说,“从乡村体育的角度来说,村委会拥有的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体现的是体育场地设施城乡均衡发展方面的进步,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体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王兵看来,居委会和村委会拥有的体育场地的面积占整体三分之一以上,主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层治理效能凸显,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向社区、乡村末梢有效渗透,基层自治组织成为体育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载体。二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体育场地设施日趋身边化,群众就近健身需求得到逐步满足。三是体育场地设施城乡协同发展,逐步推动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4年8月5日,市民在石家庄中央绿色体育公园内打篮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更丰富,日益多元的健身选择

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按项目划分,在基础大项场地方面,全国田径场地达20.93万个,游泳场地共有3.97万个。球类运动方面,全国共有场地303.62万个,其中足、篮、排“三大球”场地150.42万个,占49.54%;乒乓球和羽毛球场地139.54万个,占45.96%;其他球类运动场地13.66万个,占4.50%。此外,全国有冰雪运动场地2678个,其中滑冰场地1764个,滑雪场地914个。

王兵表示,从健身场地的运动项目分布不难看出,如今百姓参与健身的运动项目越发多样化,并且对健身场地也有了更加专业化的需求。一些新兴、时尚、冷门的运动项目场地暂时还归在“其他”分类中,但并不影响全面反映百姓丰富多彩的健身图景。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冯国有表示,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呈现出从城市到农村,从传统到多样化、从量扩大到质提升的发展规律。这样的体育场地设施结构一方面与我国全民健身大众化的、传统的体育项目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兴体育项目的需求,尤其是北京冬奥会后,百姓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持续高涨,这样的热情也加快了冰雪场地设施建设的速度。

“冰雪场地设施为冰雪运动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同时,冰雪场地设施也为举办国际、国内、专业性、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提供了条件,可以带动冰雪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都为冰雪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冯国有说。

更高效,未来场地的发展方向

2023年,《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印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正式启动。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健身设施强基础、提质量、优服务、增效益四大行动,旨在推动城乡健身设施从“有”向“优”转变,实现质量提升、服务提升、效益提升。

针对我国体育场地设施未来发展方向,多位专家表示,当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形势可喜,但仍需在提高场地使用效率、提升健身服务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

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卢元镇表示,目前的体育场地基本可以满足群众需求,但光有场地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健身指导,有配套设施服务,以服务群众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切实提升体育场地服务质量。冯国有建议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体育设施开发和安装方面满足适老化的需求。王雪莉则表示,目前体育场地的智能化和标准化方面还需加强,场地的运营效率提升、运维和监管到位仍是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兵表示,目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仍存在总量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场馆“重建设轻运营”、部分设施使用率低、市场化造血能力弱等不足。从未来发展来看,一是要强化科学规划,重点补足群众健身“家门口”设施短板。二是要推动智慧化升级,依托数字化提升场馆运营效率。三是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激活社会资本活力。四是细化标准体系,按运动项目需求优化专业场馆供给。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补齐健身设施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既契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百姓体育消费习惯,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邹新娴说。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