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成绩通胀”倒逼美国高校改革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国际新闻>

《华盛顿邮报》:“成绩通胀”倒逼美国高校改革

2025-03-06 08:56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美国《华盛顿邮报》3月3日文章,原题:为什么不摆脱“成绩通胀”呢?比起超市物价,美国大学成绩单“通货膨胀”的迹象更严重。20年前,哈佛大学本科生的平均绩点(平均学分成绩点数,满分通常为4.0——编者注)为3.41,如今已飙升至3.8。该校79%学生的成绩都是A或A-,比10年前增加32%。

等级制度遍布美国教育各个阶段,以至于人们自然而然将其当成学习的一部分。事实上,起初,成绩制度的设定只是为了提高教育机构的效率,而非追求个人教育。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划分成绩的方法让教育更简单明了、易于管理。

“成绩通胀”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教授们给学生高分,是为了让他们留在学校、避免上战场。而现在很大一部分本科课程是由兼职讲师教授的,他们打高分是因为他们能否保住工作一部分取决于学生们的评估反馈。同时,随着学费飙升,美国各大高校为让家长掏钱展开激烈竞争,高分已变得像豪华宿舍、高端健身房一样成为评估条件之一。

很多教师、学校高层和家长们都认为,用ABCD来划分等级能提高学习效果,或者给完成作业的学生打A,同时用F来威胁不写作业的学生,能激励其掌握代数或英语。

然而,把成绩当做衡量标准和激励因素是一种有缺陷的做法。同一所大学的不同教授的评分可能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教师甚至连自己的打分标准都不一致,对相同的作业给出不同的分数;书写美观程度、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成绩。

大学是通往成年世界的大门,但大学成绩和工作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成绩最初是评估学习的工具,但很快就成为了学习的目标。许多学生上学不再是为了汲取知识,而是为了获得A。研究表明,成绩可以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表现,而不能让他们长期理解所学内容,还可能鼓励浅尝辄止的学习、公然作弊、削弱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对此,美国一些高校正在进行改革。有的学校开始更注重对学生给出书面评价;有的学校不再把成绩发给学生,而是通过详细的教师评估来促进学生成长。这些改革优先考虑个人的成长,而不是教育机构的便利。学校因材施教,将学生视为复杂个体,而非数据的一部分。如果真的想让年轻人为21世纪的复杂格局做好准备,那么高等教育的彻底改革是必要的。(作者丹尼尔·品克,白鹭译)

【责任编辑:刘梦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