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多个“国际首次”!中国科学家拓展人类对火星认识边界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多个“国际首次”!中国科学家拓展人类对火星认识边界

2025-01-17 09:32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王虔)在“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开展探测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的科研工作者们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对火星36亿年以来的水活动过程和磁场演变历史进行研究,取得多项国际前沿成果。“火星多时间尺度环境演变”研究获评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基础研究奖。

图为火星多尺度水活动与磁场协同演化模型

雷达探测是火星浅表地层结构研究的最有效手段,但雷达信号随深度指数衰减,信噪比极低,难以提取深部地层精细结构信息。研究人员把电磁波分析和地震波分析结合在一起,创新雷达数据分析方法,从强干扰数据中准确提取结构信息,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火星地下80米精细结构图像,揭示了火星地层的垂向和横向物性变化。“我们把原来在嫦娥3号、嫦娥4号上用的雷达技术拓展到火星的研究上,发现有一些效果”。地质地球所研究员张金海介绍,由于这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火星探测,研究人员们都没有相关经验和技术积累,“研究所里组织了科研团队,我们作为技术小组就地攻关,把学生和教工组织在一起,在研究的46天里几乎没怎么睡觉。几十人一起攻关,地球科学相关领域的专家观点相互碰撞、汇总,才能够形成可信的结果。”

最终,研究发现了10-30米、30-80米深度两套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并在30-80米深度存在横向分布的楔形条带结构,揭示火星35-32亿年和16亿年以来经历不同规模的洪水沉积过程,表现为由强到弱的长期、多期次水活动历史,而且在32-16亿年间存在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干湿、冷热变化。

在大众认知中,一个星球上有水的存在,就意味着有生命存在的可能。因此在对火星的探测研究中,“水”的相关话题一直备受大众关注。火星上现代水活动也是此次科研人员们聚焦的重点之一。“我们的研究是国际首次在火星沙丘上开展的水活动研究,开辟了火星水活动研究的新方向。我们首次在低纬度地区发现了液态水证据,大大提升了火星上水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地质地球所研究员陈凌表示。

对于如何开始在火星沙丘上研究水活动,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介绍,起因是研究人员在火星沙丘上发现了皲裂。“沙子要形成皲裂,首先要结壳,肯定是有东西把沙子粘起来了,后来发现那是盐。我们发现,沙丘表面除了皲裂以外,还有多种跟水活动有关的痕迹”。他表示,如果是在地球上发现这些现象,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是有水活动,但出现在火星上,就必须要反复证明到底是不是水痕迹、是什么原因形成的。“我们的研究已经证明现今火星地下80米是没有液态水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水来自于空中。只要温度降低到了霜点,火星空气里面的水汽就会凝结成霜或者雪,升温时融化盐分形成盐水,最后干燥就会形成盐壳和皲裂。”

陈凌介绍,此次在地质地球所杜爱民研究员带领下,研究人员还自主研发了高精度磁场探测仪,实现了人类首次火星表面磁场巡视测量。由于火星车的干扰场比火星自身磁场强一万倍,从巡测数据中提取磁场信号是很困难的。为了克服干扰,研究人员创新车载磁测旋转标定方法,实现了火星极弱磁场信号的精准提取。研究发现了火星磁场的显著变化,揭示36亿年前火星全球磁场强度骤降,并持续维持着弱磁场状态,由此提供了火星由强变弱长期水活动过程的磁场约束机制。

研究火星水活动对于地球人有什么意义?秦小光这样说:“现在对火星的研究发现,很可能预示着它在早期和地球是很类似的。现在火星上水很少了,对地球上的未来会不会有一些启示?我们研究火星,也许能看到地球的未来,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地球。”

“火星多时间尺度环境演变”研究构建了火星多尺度水活动与磁场协同演化基本框架。地质地球所认为该研究“取得火星古磁场与古环境长期演变的原创性认识,拓展人类认知边界”。陈凌介绍,在对火星的探测研究中,我国研究人员在空间环境、地震学、重力观测等方面一直与国际同行保持交流合作。未来,将继续在相关领域开展合作。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