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当“饭碗”,怎么端?——直击青年人“兴趣变现”的新现象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要闻>

爱好当“饭碗”,怎么端?——直击青年人“兴趣变现”的新现象

2025-01-14 10:06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青春如是·“兴趣变现”现象】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泽昊 李丹阳

翻涌的时代浪潮下,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图景正经历一场深刻变化,与传统择业观呈现出鲜明的分野。

2020年,“零工经济”方兴未艾,“斜杠青年”风靡网络。本刊对此类现象的长期跟踪观察及一些社会调查的结果同时显示出,积极发展副业的青年人与日俱增,他们以此充实生活、铺垫未来发展。

约5年后的今天,数字经济风起云涌,共享经济日趋成熟,摆在年轻人面前的职业选择题,除了加“斜杠”之外有了更新的选项——

地理屏障消弭,“数字游民”成为可能,工作不再拘泥于“格子间”和“朝九晚五”;跨界“门槛”降低,公司职员兼职博主买手不再新鲜,程序员可转行做赛车手,建筑师也能变身宠物沟通师,似乎“万物皆可跨界”;职业选择多元,新需求层出不穷,新职业应运而生,许多新职业衍生出深度细分的职业链条。

在这之中,记者观察到,一条职业发展路径贯穿变局:爱好驱动,兴趣变现。

从手办涂装师、手账制作师,到数码测评师、潮流鉴定师,背后莫不是兴趣经济的影子。在太多的案例故事中,人们不难得出结论:如果说搞副业是顺势而为,那么兴趣变现则是青年人主动布局,乘着“互联网+”东风,探寻小众兴趣的商业化价值,将爱好技能打造成获得经济保障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途径。

1.要“月亮”,也要“六便士”

核算好最后一份工资,发表完离职感言,楚文婕走出了服务两年多的公司。“要去哪儿高就?”回应同事的询问,她的答案是“梦想处”。

两年前的这一幕,楚文婕仍记忆犹新。2018年毕业于顶尖学府计算机专业的楚文婕,供职于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也需要人,但楚文婕决定离开:“辛劳‘搬砖’、没有创造力的日子太消磨青春。”不愿给自己设限,不想日复一日做同样的工作,26岁的女青年,把自己推上一个人生的分岔路口——一边是自己擅长的、以此为专业的计算机编程;一边是自己从小喜欢、却不被人们看作体面工作的甜点烹饪。

她选了后者,改行,做一名职业甜品师。父亲曾在电话中对她吼:“离经叛道!”

把爱好当职业?一个古今难题。20世纪,英国小说家毛姆的著作《月亮和六便士》风靡一时,主人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引发着人们的深思:要“月亮”,还是要“六便士”?

多少年来,在楚文婕的父辈、祖辈的众多人里,很少有人考虑这个问题,无论是物质条件的相对匮乏,还是自身爱好的“非职业性”,都意味着他们不必在这个问题上多想。

当各方面条件符合时,摆在楚文婕面前的“选择题”是严肃的。任选一方,都意味着走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道。她也知道,为了追逐“月亮”般的爱好,小说主人公的代价是抛妻弃子。

“但我们这一代人,有条件做更好的选择,也有胆气不因自己的选择而后悔。”赴记者采访之约时,楚文婕带来了很多资料。摊开一看,有西式面点师、裱花师、烘焙师等相关资格证书,有她在法国留学时学甜点制作的厚厚两本笔记,电脑里300余个文档记录了她制作各式甜点的过程和创意……原来,在这个“码农躯壳”里,一直住着一个“甜点小公主”。

厚积薄发的“甜点小公主”,凭借实力成为很多甜品店的顾问。比过去高出5倍的收入,在行业中因受尊敬而收获的成就感,让她有底气告诉父母;“女儿拿得到‘六便士’,也追得上‘月亮’!”

在个性凸显的时代,不少青年人悄然开启了对职业选择意义的深度探寻。他们的择业更关注自我,不再拘泥于世俗定义的成功。中青校媒一份抽调了全国两千多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调查显示,在不考虑现实因素的情况下,92.98%的受访大学生愿将爱好发展为职业。“一定程度上看,工作是身份的来源。”一位职业规划师表示,“以热爱为主导进行择业,是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人探寻自我、寻找价值的一种方式。”

同时拥有“六便士”和“月亮”的90后女青年周骢,所用的方式是兼职。在一家杂志社担任编辑3年后,拮据的生活让她决定用爱好增收。她在一家健身馆担任兼职健身教练,教授搏击操、健美操,也带拉丁舞课。

杂志社距离健身馆仅5分钟路程,每天中午休息的两个半小时、下班后大把的傍晚时间,足够她的兼职所需。

眼镜一戴坐电脑前,便是书生;头发一束舞鞋一穿,便是舞者。“虽然兼职是生活压力所迫,但能用爱好缓解这种压力,生活爱好都兼顾,何乐而不为?”周骢自称,“不尽自信滚滚来”。

2.转换赛道,去往新职业蓝海

“58.5%的年轻人希望尝试新职业,且超过78%的年轻人青睐新职业是因为符合兴趣爱好。”一份名为《新360行2021年青年新职业指南》的报告显示,许多年轻人希望在兴趣爱好中找到“以玩养玩”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各类经济新业态崛起,一批工作内容新颖、工作模式多样的新职业相继涌现,民宿管家、易货师、带货主播、电子竞技员……为青年人提供了更丰富的职业选择。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也打破了就业者的时空局限,让青年人拥抱更具自主性、独立性的职业。

在国企从事文职工作的阿宇一度认为自己会守着这“铁饭碗”一辈子,直到一项无心插柳的爱好长成绿荫。大学期间,他接触了小众爱好手账圈子,那些精美的胶带、贴纸,还有能自由规划生活的本子,一下就吸引了他。为了做出更独特的手账,阿宇自学绘图软件,设计原创贴纸。起初,这只是他下班后窝在出租屋里的消遣,没想到,他把作品分享在社交平台后竟收获一群“同好”点赞,有人私信求购他的自制贴纸。

阿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了个网店,“定价不高,就想回个本”。订单却慢慢多了起来。从最初的每月几单,到后来忙得周末都在打包发货。他意识到,这小众爱好潜力巨大。他利用年假跑工厂、谈合作,改进贴纸材质与印刷工艺,后来干脆辞职,全身心投入手账文创。

“家人朋友都不理解,觉得我丢了稳定工作瞎折腾。但我在新工作里找到了更高的情感价值和经济价值。”阿宇说,如今他的文创品牌成了手账圈的热门,团队已超20人。

“随着信息传播成本降低,年轻人能够轻松获取行业知识、对接客户资源,使得兴趣变现的路径更加通畅。例如,社交媒体平台让小众兴趣爱好者能够迅速聚集、形成消费群体,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有专家这样说。

在兴趣经济领域,一个个小众圈子又不断进行深度细分,拓展出五花八门的新奇职业。比如现下正火热的宠物行业,就衍生出宠物博主、宠物沟通师、宠物托管师等新职业。

曾经,阿明只是一个普通的宠物爱好者,他家的小院里时常收养着流浪猫狗。闲暇时光,他总是蹲在院子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仔细观察着动物们的一举一动,摇尾巴的频率、叫声的高低、眼神的变化……日积月累,他练就了一套独特的“沟通技巧”,能大致了解宠物的情绪与需求。如今,他把自己这个看似“不务正业”的爱好,发展成了一份炙手可热的新兴职业——宠物沟通师。

“阿明老师,我家宝贝最近不知道怎么了,老是抓沙发,是不是生病了?”电脑屏幕上,客户发来一段自家猫咪频繁抓挠沙发的视频。阿明戴上耳机,再次播放视频,眼睛紧紧盯着猫咪的动作,一边听着客户的焦急诉说,一边时不时在本子上记录要点。片刻后,他开始条理清晰地回复:“从视频里看,猫咪的耳朵正常竖起,眼睛也有神,不像是生病。它抓沙发可能是爪子需要磨一磨了,建议您给它准备个猫抓板,多陪它玩会儿逗猫棒,消耗下精力……”阿明每次咨询收费数十元,通过直播、社交媒体推广后,每天都“爆单”,月收入颇为可观。

当传统岗位饱和度高、竞争激烈,如同一片红海之时,新兴的兴趣领域仿若一片待开发的蓝海,召唤着更多青年人泛舟求索。

3.“兴趣”是加分项,但不决定成败

但对于一部分青年人来说,纵然“泛舟”决心坚定,兴趣变现也只存在于“无法抵达的彼岸”。

00后银行职员李明昊热爱摄影,曾尝试把旅拍作为副业。接过几次商单后,他发现“会拍照”远远不够。产品服务不足、后期设计乏力,李明昊连续收到“差评”。不仅如此,一次外出旅拍返航航班的取消,导致他未能准时返岗,造成旷工。“兴趣是兴趣,工作是工作!”李明昊在社交平台上与持不同观点的网友争吵起来,“我捡芝麻丢西瓜的经历,还不足以证明吗?”

记者走访时细数,能把兴趣成功变为职业或副业的青年人,并不占多数。某社交平台上,“副业失败的一天”小组,聚集了16万余名成员,他们分享的副业挫折故事,可反映出兴趣变现的难度。

“磨炼专业、洞察市场,是一个竞争者的必备素质。‘感兴趣’可成为加分项,但不决定成败。”学者的观点,90后青年陈雨婷深有体会。她打造的手工皂品牌,起初凭借独特的动漫外形,吸引了一批客户,但瞬息万变的市场最终使她的产品积压仓库,父母帮助投入的成本恐难收回。

一些学者也注意到,很多青年人的所谓爱好仅仅浮于事物表层,缺乏足够的纵深和空间供他们深耕。这样的后果,往往使一些原本工作有意义的青年,在转行后干着重复的简单劳动,日复一日消磨着兴趣爱好最初的美好。“何况,有不少同龄人,实际上并不清楚真正的兴趣是什么。”陈雨婷反思道,“如果把喜欢的歌曲当作每天的闹铃,久而久之,你是否还真的喜欢这首歌?”

“我现在副业收入不到主业收入的四分之一,差不多能支付一半的房租。”90后青年何甜在一家公关公司做项目经理,她通过闲暇时间绘制动物图案,为自己增加了一份收入来源,手机壳、书签、动物园文创都在她的业务范围内。她没有打算扩大规模,认为兴趣变现“只是‘顺便’的事,赚多点自然好,少一点也不影响生活”。“规模越大风险越大,我没有精力去研究这些。何况,我挺热爱我的主业的。”何甜分享道。

这种适度即可的“平常心”,在一些把副业坚持下去的年轻人身上也能看到。“兴趣不是发展副业的开端,也不是‘燃料’。如果发展过程中保持健康心态,副业反而能走得长远。”不少学者认同这种对待副业的态度。

在调研中,记者还发现能成功实现兴趣变现的青年人,通常在特定领域具备“不输科班”的专业素养。他们中有的具备“童子功”,从小便经过系统性学习;有的利用各种方式学习提升,时时不忘“充电”。00后青年夏琦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听从父母意见选择了“就业面更广”的经济学方向。大学期间,她没有搁置兴趣,常常到心理学专业的课堂上旁听,课余时间也经常钻研心理学问题。毕业之后,她成为一家私企财务部门的员工。业余时间,她仍保持心理学的研修。几年后,夏琦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的相关资质,并成立了一家心理咨询网上工作室。

有网友认为,能把兴趣变成事业的人是幸福的,他们的人生是浪漫的。但一些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认为,在这种浪漫的光环背后,有着重重考验。“最基础的考验,便是看他们能否三思而行、量力而为,承受生命能承受之重。”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楚文婕、阿宇、阿明、李明昊、陈雨婷、何甜、夏琦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