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具过夜”到“奇妙实验室”,博物馆“哄抢”新生代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国际新闻>

从“玩具过夜”到“奇妙实验室”,博物馆“哄抢”新生代

2025-01-13 09:25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青桂】日本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近日举办了一场“毛绒玩具过夜”活动。该馆向儿童征集心爱的毛绒玩具,将这些玩具留在美术馆“过夜”并制成实拍相册,传递馆藏艺术魅力。

这次活动系日本的国立美术馆联合发起的“连接儿童与博物馆”计划的一部分,旨在扩大儿童接触艺术的机会。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将征集对象选定在未上中学的儿童群体,原定只有20个“过夜”名额,报名人数达到3000人。经过严格筛选,最终有17只毛绒玩具“入住”美术馆,它们或坐在定制椅子上与展陈合影,或挤在巨幅画作前开“夜谈会”,偶尔围坐窗前欣赏户外风光。

该馆首席研究员成相肇表示活动反响极佳:“如果能让儿童对美术馆产生具体印象和亲近感,我会很开心。”成相肇还透露“毛绒玩具过夜”的灵感来源于美国,而类似的活动早已在日本图书馆中尝试,但应用于日本美术馆还是首次。

事实上,这种让儿童与艺术亲密接触的理念并非偶然。从1899年世界首个儿童博物馆——美国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建成以来,许多传统博物馆便开始探索如何与儿童建立紧密联系。近年来,“让孩子参与进来”的理念在全球博物馆界流行,活动形式愈发新颖有趣。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执行董事亚瑟·阿弗莱克表示:“博物馆通常以静态展陈为主,但现在的趋势是让博物馆成为迎合儿童兴趣的互动场所。”

克莱福特·斯蒂尔博物馆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该馆纪念的是美国第一代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克莱福特·斯蒂尔。该馆项目总监妮可·克罗马蒂从2019年开始尝试将受众范围扩大至低龄群体。她邀请学校和早教中心的孩子从克莱福特的杰作中挑选心仪作品,并记录他们对作品的解读,将这些音频嵌入观展指南中。此外,她每月策划两场活动:一场是面向14个月以下婴儿的“艺术爬行”;另一场是为8岁以下儿童准备的“创客晨会”,通过即兴绘画或聆听克莱福特的话语,为家人朋友绘制卡片,让孩子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这种“从小建立艺术连接”的理念,也得到欧洲的重视。欧盟官网曾刊文称,博物馆与新生代建立联系的关键在于提供可持续的终身体验,让孩子在接触陌生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将其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

法国的博物馆纷纷为儿童量身打造游览体验,如定制导游、创意工坊、解谜游戏等,以便每个孩子都能接触艺术,培养起对科学和知识的兴趣。巴黎奥赛博物馆鼓励12岁以下儿童提笔创作,与梵高、雷诺阿等印象派大师“亲密接触”;卢浮宫为学龄前儿童设立五花八门的动画、漫画数字展览。

英国的博物馆也在寻找突破口。一些专家认为,对比学校以学术和考试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博物馆更需提供差异性,倡导以发现为主的开放式学习。伦敦科学博物馆为儿童打造了开创性的“奇妙实验室”——让10个孩子四仰八叉躺在地上,沉浸式体验行星如何围绕太阳运动。   

吸引新生代的参与已成为全球博物馆界的共识,也标志着博物馆发展的一次转型。

【责任编辑:刘梦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