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要闻>

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权威发布)

2025-01-10 09: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5年来,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将有哪些考虑?1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共同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国每7台汽车有1台产自川渝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介绍,5年来,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6.3万亿元,预计增长至2024年的8.6万亿元,迈上两个万亿元级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四大万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汽车产量、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的1/10以上。“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川渝造’已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说。

比如电子信息,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出自川渝;再看汽车制造,重庆在整车制造方面优势明显,四川在动力电池和清洁能源配套方面竞争力较强,双方共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汇聚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超2000家,全国每7台汽车有1台产自川渝、超过1/5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将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共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核技术应用等未来产业。”李文清说。

5年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新气象。在创新布局方面,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西部科学城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正式挂牌,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重组形成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协同创新方面,川渝创新合作计划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运行,12家高新区建立了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省市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陈亚军介绍,将加大政策赋能,支持两省市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共同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建设上再加力。

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

西部陆海新通道常态化开行铁海联运班列1.5万列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联动实施197项改革措施,打造跨区域协作样板。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新武介绍,在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方面,川渝高竹新区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通过两省市协同立法,率先打造一体化运行的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统一79项税费政策,纳税人平均办税时长得到压缩。

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方面,建成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22条,两地间人员往来每天超过100万人次;互访游客每年超过1亿人次,全国超过10亿人次到川渝畅游。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联合发布4批次“川渝通办”事项,目前已达355项,每天办理量超过2万件次,办理时间平均压缩一半以上。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24年底,西部陆海新通道常态化开行铁海联运班列达到1.5万列,国际铁路联运班列接近1900列,跨境公路班车超2.2万车次,通达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48个港口,拓展“北货南下”通道,打破“西货东出”格局。“持续推动通道制度创新、数字赋能,实现物流运输‘一次委托、一次付费’‘全程不开箱’。通过搭乘通道班列,东南亚的水果几天内就能摆上内地市场,价格比以前降低不少。”陈新武说,重庆将继续与四川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硬联通’和综合服务‘软联通’,做大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协同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带动西部地区加速高水平开放。

携手共建民生“幸福圈”

两地每9分钟开行1列高铁,最快1小时通达

从交通出行、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着手,两地携手共建民生“幸福圈”。李文清介绍,聚焦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成渝两地每9分钟开行1列高铁,最快1小时通达;两地共同推动2300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扫码互认,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61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提高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为更好适应人口流动、产业培育等需要,两地持续推进教育协同发展。2020年以来,互相增投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累计超过18万人。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65个优势学科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培养拔尖人才。

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俊杰介绍,通过实施成渝通办事项和便捷生活行动事项,两地在教育、卫生、人社、医保、市场监管、公积金等民生领域互利共享。2024年两地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达317万人次,增长27%。过去5年,成都建成投运524所幼儿园和中小学、29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386家养老和托育服务机构,100个“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190家博物馆、3600家书店、8000多家咖啡馆、1万多家茶馆、2万多家火锅店,惠民便捷的天府家园纵深推进。安全韧性的智慧城市加快构建,目前,成都195个智慧应用场景高效运行,12.4万个微网格、14.6万名网格员直达基层末梢,5分钟消防救援圈加快建设,曹俊杰说。

“双城经济圈经过5年建设,创新动能更为强劲、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绿色本底更加坚实,开放发展更具成效、民生共享更加可及,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持续提升。”陈亚军表示,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推动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同时,将适时启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五五”实施方案起草工作,谋划一批战略任务、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