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打造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科普力”

2025-01-10 17:05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当前世界科学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科技创新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正在推动着现代产业发生深刻的变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着眼于这一重要发展阶段,明确提出了一个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新理念——“新质生产力”;这是一种生产力的变革性跃迁。不同于依赖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推动生产力的高效能、高效率提升,进而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明确提出,要通过科技创新去引领产业创新,进而构建一个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里要指出的是,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同样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先开展科普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通过向公众普及各种科技知识及科学进展,从而提升他们的科学知识水平。然而,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在目前则被国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202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第五条中首次明确规定:“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科普既然已经被确立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科普也就应该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为此,笔者明确提出一个新概念——“新质科普力”,用来表述那些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并且共同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普新方式和新功能。本文将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4个基本内涵来讨论“新质科普力”的特点和作用。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

创新是引领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人们需要从2个维度来理解创新:①要重视科技创新,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②需要通过科普使得创新精神被公众广泛接受和深刻理解,从而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正如国务院在2021年6月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里提出的科普基本原则:“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也就是说,“新质科普力”要求今天的科普工作者不能像过去那样把科普活动简单地停留在科技知识的传播和介绍层面,而是要把科普的重点放在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进而使公众把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融入创新实践中。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为此提出了“元科普”的新概念,即由在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创作科普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传递出科学家本人对科学的感悟和理解。国外的大科学家往往很重视“元科普”作品的创作。例如,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创作的《时间简史》,以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利高津创作的《确定性的终结》。笔者认为,“元科普”就是一种通过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来培养和鼓励公众创新精神的“新质科普力”。因此,今天的科研人员,尤其是优秀的科学家要重视“元科普”的创作。

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开展和落实体制改革方面,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显然,通过科普来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创新的认识和科学履职能力,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2022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科普规划》),其中有一项科普任务就是要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前沿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学习,提高他们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由此可见,在新质生产力涉及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建设方面,“新质科普力”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推广科技前沿新技术、新知识

新质生产力特别依赖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尤其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建立在这类高新技术之上。例如,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催生新产业的强大引擎;而类脑智能、量子通信和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则推动着未来产业的诞生和成长。针对当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这些高新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他部委于2024年发布了一个关于新产业标准化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八大新兴产业和九大未来产业。

显而易见,科普工作者有必要及时传播和普及科技前沿新技术、新知识。这种科普活动也属于“新质科普力”,它能够强化科技创新的影响力和推动力,进而有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国家在《科普规划》里也明确提出要针对新技术、新知识开展前瞻性科普,重点关注战略导向基础研究领域和前沿技术,如脑科学、量子计算等。

科技前沿新技术、新知识往往超越传统的知识框架和认知水平,其应用前景也可能具有不确定性或风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危害,如当前的人工智能或者基因编辑技术。因此,科普工作者在进行针对性科普时需要认识到,科普并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普及,而是涉及前沿新技术的价值判断和解释,需要进行科技创新领域的舆论引导,需要掌握并用好科技解释权。换句话说,“新质科普力”不仅在知识维度上要对科技前沿新技术进行普及,而且在价值维度和社会维度上还要进行相应的判断和解读。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及时、迅速地将具有新颖性的科学新知识和科技新成果进行转移转化,从而在这些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应用于产业实践的新型生产工具和新型生产资料,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需要通过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方式去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从而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举国体制的建制化科学研究逐渐在美国形成,并被推广至世界各国。这种体制把科学变成了一个与公众隔离的封闭体系,科研人员通常钻进科学的“象牙塔”里追求自己个人的研究兴趣,公众很难了解到科学新发现或新进展,就更难去把握和转化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当前国际学术界对这种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的问题已经开始了反思。例如,在美国科学院2020年2月举行的一次科技政策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科学界需要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与互动。

显然,“新质科普力”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要打破科技界与公众之间的隔阂,帮助产业界以及相关的部门和机构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科技新知识和科技新成果。此外,前沿领域的新知识或者颠覆性新技术往往是难以理解的,要把相关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显然就更不容易;而科普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一个有效手段。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在《科普规划》里也对科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把这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功能定义为科普活动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协同作用之一。

在采用科普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活动时,有2个方面需要关注:要注重发展新型的科普传播方式,如短视频、直播等网络新媒体,并把传播媒介从静态的印刷品为主转变到了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实时的、动态的数字化电子产品。要注重打造新型的科普传播共同体,把科技创新相关的主体(如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科协及其基层组织)与产业应用相关的主体(如科技企业、行业部门和行业学会)进行科普活动的互联互通,通过科普活动让科技成果的有关信息及时且无阻碍地从创新主体流动到产业主体,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知识和技术“堵点”,填平创新主体到产业主体之间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队伍,主要包括2类人才:开展科技创新和创造新技术、新知识的科技型人才,如科技领军人才、专业研究人员和技术专家;熟悉前沿科技知识和技术发展,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技术员和工农业从业者。显然,“新质科普力”在培养造就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是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础;这也正是“新质科普力”的首要任务。公民的科学素质并不只是指了解一定的科学知识,而是要能够理解并崇尚科学精神,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应用。当前,国内科普活动总体上依然以普及科技知识居多,以提高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科普工作仍相对薄弱。因此,科普工作者需要重视向公众传递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批判精神和理性思维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旧的知识被更新,各种传统的观点被推翻。这个时候公众更需要得到科学批判精神的普及,从而才有能力去理解和把握不断变化中的科技知识。

当今,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主要趋势,科普在促进科研人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方面显然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而言,往往是“隔行如隔山”,而科普则可以为专业研究人员拆除学科之间“隔断”,让前沿领域新技术新知识在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之间“流动”。20世纪中叶生命科学的形成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44年写了一本著名的科普书——《生命是什么》;在该书的影响下,众多物理学家、化学家进入生命科学领域,采用物理学和化学理论及相关的技术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可以不夸张地说,正是《生命是什么》这本科普书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在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中,劳动者是最重要的要素。因此,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来说,不仅需要一流的科研人员来开展科技创新,而且需要各类高素质从业人员,以及时高效地把知识形态转化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新质科普力”对后者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即通过科普提升工农业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并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传统劳动者往往以简单重复的劳动技能为主,而今天需要通过科普培养出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仪器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的能力。

“新质科普力”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作用: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不仅是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人才培养,而且还有中小学生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把新科普理念融入各级学校的科学教育里,让学生理解和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进而培育出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也就是说,“新质科普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参与创新人才梯队的建设,不仅要通过科普来提升当前广大劳动者的科学素质,而且要通过科普来培养造就一大批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群体。

(作者:吴家睿,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