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徐扬生:融汇创新自主培养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经验

2024-11-11 16:12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当前,高校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践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初心使命,一方面需要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真正领会统筹推进教育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责任、战略路径选择,大胆探索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切实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促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应对当前及长远的挑战,要让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助力人才自主培养与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助力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和发力点。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

历史地看,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长期由西方国家主导。自1088年博洛尼亚大学的成立,到19世纪中期柏林大学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高等教育重镇,再到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崛起,欧美始终把握并占据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地位,向世界输送优秀人才。

自1847年我国第1位留学生容闳赴美留学至今,留学大潮在中华大地已绵延近200年。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年轻学子到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广大留学归国人员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极推动国家教育、科技、经济与国际接轨和交往,为中国参与全球化和创新全球治理贡献了重要力量。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着重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视教育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特别重视把办好高等教育摆在历史性的突出位置,战略性部署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地方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部署了建设教育强国战略,针对高等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任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前所未有地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

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上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根本,基础和先导靠教育,这对进一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和深化拔尖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中国日益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国家发展对于科学技术和人才知识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亟须培养大批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尤其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打压和遏制时,我们也前所未有地清醒认识到,国际化高层次人才长期靠别的国家培养是靠不住的,科学的“饭碗”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只有自己着手自主培养,才能真正了解本国发展的难题,真正帮助国家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因此,立足本国国情,采取融汇创新的方式,自主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看得到、摸得着的成功路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下简称“港中大(深圳)”)的10年探索,为此磨出“一剑”,给出了示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融汇创新探索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功路径及经验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为鼓励引进外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实施,自此10余所中外合办大学相继诞生,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开辟了新类型、新赛道。

2014年3月,港中大(深圳)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于2014年9月招收第1届本科生。港中大(深圳)自诞生之日起,即传承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和优良学术传统,沿袭完善的学术体系、评价体系及全人教育理念和书院制模式,以创建一所立足中国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己任,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国际化高层次人才。港中大(深圳)坚定履行教育部批准设立时的文件要求,即作为“探索建设国家高水平大学的有益尝试”“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程提供宝贵经验”,主动肩负起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综合改革的光荣使命,矢志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国家和地区战略需求

当前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改变过往国际化人才依赖外国培养的情况,探索立足本国、自主培养国际化高水平人才路径,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趋势、占据核心优势的“领跑者”,真正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把发展先机牢牢握在自己的手里。

10年来,港中大(深圳)始终紧扣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践行初心使命、勇担重任,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经过10年探索发展,港中大(深圳)被香港历任特首誉为“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最佳样本”“践行‘一国两制’的成功范本”,办学业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连续5年获得软科中外合办大学排名第1名。

采用国际管理规则与标准办学

自主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需要真正采用国际规则,办成开放式的国际化大学。港中大(深圳)依据国家法规,充分发挥香港“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以及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引擎城市的区位优势,实行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机制。港中大(深圳)采用由理事会领导、校长具体负责的管理机制,理事会决策和部署学校发展方向和重大事项,支持校长依法自主办学。理事会下设立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重要组织机构,全面规划、决定及监督学校各项工作。港中大(深圳)管理高层始终秉持“一腔热血、百年大学、千载品牌、万世良心”的初心使命,积极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管理机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教材课程,面向世界全职引进一批具有在世界一流大学学习、执教或研究经历的专家、学者,建立起国际化的师资和学科体系,全方位布局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采用灵活制度及薪酬体系招募全球一流师资

拥有国际一流师资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为保证国际化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令大学自主培养国际化人才有坚实的基础保障,港中大(深圳)建立、实施并逐步完善一套完整的学术管理体系和人才评价系统,确保师资水平和学术质量能够站在国际一流大学的前列。采用以国际同行学术评价为核心的人事制度,制定学术人员任命及晋升评审的制度、规定和流程,学术人员按终身序列、研究序列、教学序列三大序列划分,通过“过九关”的聘任制(tenure-track system),严格规范人才遴选与职务晋升;采用“9+3”薪酬制度,即让教授拥有3个月无薪自由支配的时间,增进与社会、产业的互动,从而加强教授本身科研的方向性和实践性,也强化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主动“敞开大门”,鼓励人才交流互动,推动知识技术迅速转化运用,实现大学与社会一起成长。

建校10年,港中大(深圳)以世界顶尖大学为标杆,面向全球延揽人才,已建设了1支650余人的世界顶尖学者队伍,拥有诺贝尔奖得主5名,国内外院士逾40名,国家级人才逾百人,68名教授入选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教师队伍中,4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432人,全部具有在国际一流高校执教经历或科研经历,不仅带来了世界前沿的学科知识与体系,也带来了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与学术文化。

瞄准产业需求建设新型交叉优势学科

港中大(深圳)细致调研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需求,瞄准高峰、基础、前沿、新兴、交叉领域,布局一批战略性急需的新型交叉学科。在办学筹备阶段及发展初期,采取了“突出重点、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思路,致力于培养未来20年国家和区域社会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港中大(深圳)现已设立7所学院、1所研究生院,开设28个本科专业、46个研究生项目,重点建设基础科学、数据科学、经济与管理、能源、医学与健康科学、公共政策等六大学科领域。学校7个学科于2023年11月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排名前1%;计算机科学学科在2022年全球计算机科学排名(CS Rankings)居于国内高校第10位。

迄今为止,大学规划建设的经济金融、计算机数据科学、材料化学、生物医学4个学科群已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其中,经济金融学科目前有全职教授123人,全部从世界顶尖大学引进,学科的学术质量、论文和科研成果完全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的相关学科相媲美。计算机数据科学学科在5G通信网络、人工智能、机器人、统计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国家和地方23个重点实验室,数据科学理学硕士在2023年被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 (QS)评为中国第1位,机器人学科在CS Ranking机器人领域连续10年被评为中国第1位。材料化学学科汇集了7位院士和数10位世界一流科学家,其中唐本忠院士被评为化学领域中国第1位、世界第5位的科学家,他在纳米结构聚集发光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荣获2021 Nano Today Award 和 2023 Biomaterial Global Impact Award。生物医学学科上,港中大(深圳)组建了3个以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重点研究院,包括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研究院和切哈诺沃精准再生医学研究院,建立了首个具有世界级水平的生物信息数据库。

港中大(深圳)推进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信息科学、未来智能网络、生物信息学、新材料和能源科学、国际金融与物流、制药和精准医学等重点研究领域建成国家、省、市级和校企合作等高水平科研载体87个,其中诺贝尔奖、图灵奖科学家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平台10个,建设总资金已超31亿元。港中大(深圳)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形成“1+N”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通过“投资+孵化”“基金+基地”模式加强与创投机构的合作,与华为、京东、腾讯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20余个,共同携手攻关产业技术难题。

从无到有创建全方位的国际人才培养网络

要想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港中大(深圳)将国际化作为核心发展策略,不断探索扩大国际化办学有效路径,全方位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从零开始构建国际合作网络。早在创校第1年,港中大(深圳)就开创性地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哥本哈根商学院以“洲际班”的形式合作开展环球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项目。目前,港中大(深圳)已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150所世界名校建立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56个。学生可以通过暑课、交换交流或本硕、本博连读项目参与海外学习,超过60%的本科在校生中拥有境外学分学习经历,居国内高校前列。通过本校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的“3+2”“4+1”“3.5+1.5”“3+1+X”等本硕连读、本博连读项目,许多学生可以自动进入世界名校攻读研究生课程。80%的学生获得本科毕业后继续名校深造的机会,其中入读世界排名前50位知名院校的学生占70%以上。2023年,港中大(深圳)更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推出“双主修2+2”项目,学生可在深圳、香港两地校园轮换上课、实习。2024年,港中大(深圳)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在亚洲唯一一所本硕连读合作院校,两校联合推出的“3+2”直硕精英班受到学生和社会热烈响应。

与此同时,港中大(深圳)采用国际化教学体系及教学质量评审机制,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引入境外具有先进性、通用性及价值观正确性的原版教材,制定清晰的授课计划、学生学习效果量化指标和评核标准。严格坚持学院、专业、课程三级制的外部评审制度,坚持教学质量为首、教育科研相结合的平衡学术体系。学校还实施因材施教,面向本科招生省份招收“诺贝尔班”学生,由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等国际顶尖导师团队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建校10年,港中大(深圳)已培养了7届本科、8届硕士和4届博士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是毕业生首选就业区域。

通过学院与书院纵横结合开展全人教育

港中大(深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全人教育,通过学院和书院纵横结合,打破国别、地域、民族、学科、专业、年级等界限,让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共同生活、相互学习,成长为兼具中国文化传统与国际视野、独立思辨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融合中西方教育制度,倡导求学与做人并驾齐驱、中西合璧,是“融合”教育的典范,在亚洲高校中享有盛誉。港中大(深圳)传承香港中文大学60年来所坚持的书院制和全人教育理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育人机制和学生管理体制,将书院作为自主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平台,从而更好地实现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目前,港中大(深圳)已建有逸夫、学勤、思廷、祥波、道扬、厚含及第七书院共7所书院。各书院体系架构设施完备,拥有完善的组织管理架构,健全的舍监导师网络,完备的功能空间设施及丰富的全人教育课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有益身心的成长和生活环境,还从归属感、主人翁意识、创新和进取精神、多元化视角及社会责任感5个维度全方位锻造,挖掘学生成长潜力,培养领导力和领袖气质,与学院的专业教学、学术研究、专业课程相辅相成。学院“博文”和书院“约礼”共同托举学生成长,是港中大(深圳)成为“融合”教育典范的鲜明特色。

打造“学思践悟”校园育人文化环境

好的教育要把培养学生放在办学的首位,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成人成才。港中大(深圳)倡导“学生第一、教师第二、校长第三”,致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自然、生活和美的创造性认知。港中大(深圳)传承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采取“学、思、践、悟”的培养方式。港中大(深圳)采用香港中文大学享誉全球的通识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类型的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相关课程与活动,学生毕业须修读18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坚持4年必修,目前港中大(深圳)共开设通识课124门,占所有课程比例为15.25%。学校通过各式各样的通识课程,引导学生阅读东西方经典人文与科学著作,结合丰富的学科讲座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对中华传统、世界文明、中国国情与世界形势能够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艺术育人作用,结合驻校艺术家项目、春山雅聚/大师讲堂系列讲座项目、校级音乐会(每年1届)等,落实人文教育、艺术熏陶,强调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港中大(深圳)通过“学、思、践、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与人交往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学贯中西、会通古今、融合文理”的综合型人才。

坚持家校联手培养

港中大(深圳)独树一帜打造家长和学校通力合作的平台,家长和学校站在学生培养的同一战线上,注重家庭教育对学生视野、情商、独立思辨能力的重大影响。学生家长也成了港中大(深圳)的一分子,通过家长第一课、家校委员会、家长大讲堂、家长公众号等一系列家校合作平台参与学生培养。学校定期举办杰出贡献家长评选予以表彰。2023—2024年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开始以来,“龙步天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10周年家校同行活动”受到众多家长的热烈响应,在全国23个省份、56个城市举办活动,参与人数近5 000人,他们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地标留下精彩瞬间,展现出“世界一流家长团队”的独特风采。

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人工智能时代,当前主要国家都将自主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水平作为战略任务,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选择。港中大(深圳)将坚持改革创新、持续为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和积累经验。

面向未来,继续当好自主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先行者。自主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是中国融入世界发展、跻身国际舞台中心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进程。港中大(深圳)坚定瞄准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经济建设的导向,充分发扬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优势,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和深港合作的体制机制优势,充分利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区域优势,锐意进取、追求卓越,为粤港澳大湾区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作出引领示范性探索,实现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跨越式大发展。

面向未来,始终勇当建设新兴交叉学科的开拓者。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发展新型交叉学科,落实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学和港中大(深圳)三方签署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合作的补充协议》精神,瞄准国家重大任务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科学规划布局学科科研载体,新建公共政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端智库。融合学科、人才与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孕育在国际科技前沿有影响力的重大关键性成果,为国家相关领域的引领性技术创新和技术基础积累贡献力量。

面向未来,坚定当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促进者。继续发挥中外合作办学优势,发挥香港特别行政区、国际化大学及民间机构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深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方面,继续拓展国际知名高校合作数量层次,深化和增加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开创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局面。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型国际教育合作模式。例如,通过建立“世界大学校长联谊会”“国际教育交流基金会”“海外学者双聘方式来华交流”等形式,吸引世界各地人才来华学习及工作交流,特别是扩大在国际学术合作及青年学者、留学生等交流,打造国际高等教育交流的重要驿站,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面向未来,继续当好领袖型人才培养教育的践行者。人文艺术教育不仅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也是新时代领袖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在人工智能时代,尤其是ChatGPT诞生以后,人文情操、美学素养、创造力与社交力将是优秀人才区别于人工智能的竞争力所在。针对当下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世界行业发展趋势,我们要继续完善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独具自身特色的全人教育和书院制,加强非形式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商、情感和勇气,强调想象力与创造,强调沟通与领导能力及视野与胸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德智体群美兼顾,具备家国情怀、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面向未来,坚定当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者。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服务国家和区域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大湾区高校之间的有机合作成为内地高校走向世界、接轨国际的重要途径。在未来,港中大(深圳)将充分运用10年来国际化办学取得的良好声誉和有利条件,参与驱动国家层面高等教育战略任务,从科研体系构建、人才引进评定政策、重大成果布局培育、科研环境优化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重视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及时将前沿学术成果应用于实际,提升大学的驱动服务功能。

曾经十载奋斗创南国高等学府,志成百年大学育一流创新人才。港中大(深圳)将开启新的十年征程,将一如既往铭记初心、肩负重任,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成功探索自主培养国际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中国方案。

(作者:徐扬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