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要闻>

超八成受访青年对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有信心了

2024-10-04 10: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乡村最大变化:网购更便捷、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道路更宽敞、村貌更整洁、环境更宜居……如今乡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对乡村的未来发展还有哪些期待?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一项有1500名青年参与的调查显示,对于乡村的变化,网购更便捷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排在前两位。84.0%的受访青年相信乡村未来会成为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热土”。

89.1%受访青年感觉近些年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4年前,90后肖源来到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蛇形山镇,在村里承包了土地,种植果树和水稻,成为一名“新农人”。这几年,肖源亲眼见证、亲身体会到了村子的变化。她记得,之前村里有条公路,很窄很颠簸,根本无法会车,如果去村民家,还要走一段泥巴路,一旦下雨很难通行。而现在公路变成了沥青路,道路更宽敞,还有了直通到村民家的水泥路,出行更便利了。

“人居环境改善是村子最大的变化。”肖源说,之前不少人不敢去农村,比较担心上厕所不方便,现在农村进行了整治,旱厕不见了。村里还有了可以分类回收的垃圾车,原先垃圾随地乱扔、就地焚烧的情况改变了,村里的环境更美、更宜居了。

调查显示,89.1%的受访青年感觉近些年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对于乡村令人感触最深的变化,物流效率提高,网络购物更便捷(52.6%)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更美了(52.3%)排在前两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85后刘帅9年前回到家乡贺州市,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并成立了公司,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返乡这几年,刘帅觉得乡村的风景更美了,村民的生活更幸福了。“现在有些村民到我们公司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一方面让他们有了一定收入,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感到自己更有价值、更有尊严了。”

对于乡村的变化,44.5%的受访青年认为是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兴起,业态更丰富,43.5%的受访青年感觉是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43.3%的受访青年觉得是数字化赋能农业,生产技术更先进。其他还有: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更完善(42.6%),直播电商发展迅速,农产品“走出去”更容易(39.7%),智能手机普及,乡村生活被更多人关注到了(28.6%),文体场所增多,文娱活动更多样(25.5%)。

“家乡最大的变化是村民的生活条件变好了,农民更富了。”90后张育几年前回到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从事猕猴桃种植技术服务工作,他表示当地政府很重视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帮助农户引进新技术、打通销售渠道,使眉县猕猴桃成了陕西乃至全国知名的品牌,也让种植猕猴桃的农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新的推力和拉力让一些年轻人选择回到乡村

张育认为,乡村现在最大的机遇在土地上,随着上一代农民老去,土地会流转到年轻的“新农人”手中,他们拥有新观念、新思路,可以丰富农业种植的模式,收益也会更好。“吸引年轻人从事农业,需要企业和高校共同发力,宣讲农业领域的发展机遇,慢慢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让他们在找工作时,把从事农业工作当作一个选择或方向,让年轻人在农业领域既能收获‘面包’,也能实现个人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革命老区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前恒注意到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一组数据:2012年至2022年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陈前恒认为,年轻人开始返乡,一方面来自大城市的推力,比如大城市的生活成本、经济负担、通勤时间等,让一部分年轻人意识到大城市并不是理想的生活地方;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生活压力也更小,乡村的价值重新被挖掘,产生了新的引力、拉力。这种推力和拉力让年轻人开始评估自身需求,选择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

调查显示,84.0%的受访青年相信乡村未来会成为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热土”。

“刚开始和农户打交道时,遇到过许多质疑,村民觉得我们做不长久。但随着跟农户沟通增多,他们的观念开始转变,愿意到我们的公司工作。”对于未来的发展,刘帅希望在探索更适合当地的种植模式、种植品种,提升市场竞争力之外,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带动大家共同奋斗、共同致富。

“农村想要有未来,要发展集体经济。”肖源觉得,近些年农村有许多好的政策,有不少企业、地方与村子结成了帮扶对子。要充分利用现在的政策优势,探索适合村子发展的特色产业。肖源之前到附近的村子考察发现,村民普遍会做豆腐,但缺少带头人,难以实现规模化,她提议可以由村集体成立食品加工厂,借助定点帮扶的力量把产品销售出去,再不断积累经验,把好品质关,不断走向市场,实现“自我造血”。“村集体有钱了,村里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才能持续跟上,村民的生活也会越过越好。”

调查显示,85.4%的受访青年对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有信心了。

“现在村里修建了休闲广场,村民可以去跳广场舞、运动锻炼,文化生活更丰富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肖源参与了村里的扶贫工作,教农户养猪、种果树,还设立了就业扶贫车间,带农户做辣酱。如今,原先的就业扶贫车间已经成了标准化的食品加工厂,村民不仅可以来此工作,还能以学徒的形式学习辣酱制作,获得收入。“村里是关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也很有亲切感和人情味,这是乡村的吸引力之一。如今村子越来越美,大家也有了更高的目标,一起把乡村建设得更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见习记者 吴欣宇 

【责任编辑:王振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