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现代化:中国与世界”2024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8月24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的百川论坛——第三届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产业与现代化:中国与世界”2024研讨会在深圳前海开幕。来自北美、欧洲、非洲、亚洲的学者和企业界专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讨论,从产业层面探讨现代化的中国实践与世界经验。
2024年8月24日,百川论坛——第三届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产业与现代化:中国与世界”2024研讨会在深圳前海开幕。图为论坛现场。
本届论坛为期两日,围绕以下议题:探讨当前的产业政策以及产业革命对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影响;从宏观层面对当下产业发展进行总体性分析;响应中央精神,聚焦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从国别经验来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经验;进入微观视角,从营商环境和企业本身来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图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教授致辞。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上,民营企业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在开幕致辞中从中国的民营企业和产业发展层面阐述他的思考。他表示,民营企业不仅是税收和GDP的重要贡献者,更是技术创新、就业和企业数量的主要来源。如何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郑永年提出,需要构建一个“双轨制”的科研体系,一方面加强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促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郑永年呼吁,只有通过全面而深化的改革,才能将理念转化为实践,推动产业的整体发展。
图为中广核(广东)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刘化飞演讲。
中广核(广东)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刘化飞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呈现出增长快、投资大、电力市场建设加快等特征,同时也存在限电率抬头的现象。他表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风力发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度超过煤电的装机容量。未来,部分传统发电机组逐步转向调峰和多元储能加快建设,将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调节功能,为新能源电力消纳提供更大空间。
图为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演讲。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指出,储能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由于新能源发电还存在不稳定性与间歇性,储能将成为双碳目标提出后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刘为认为,从国家层面来看,储能的战略定位在不断地提高。政策面的顶层设计对于储能产业的发展而言非常重要,地方层面的政策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
图为前瞻产业研究院院长徐文强演讲。
关于产业政策的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构建,前瞻产业研究院院长徐文强认为,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作为新时代、新动力的典范,人工智能的高水平应用使得数据要素产生了大量实际的经济价值。”徐文强表示,未来中国仍需通过进一步的创新驱动,培育和强化以技术优势为基础的竞争力。
图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Anthony Howell 演讲。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Anthony Howell指出,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区域化经济发展的案例中,经济机制的发生和政府政策的实施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强相关的联系。尤其是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策略出现了明显的溢出效应——不光拉动了企业创新能力、改良了企业结构,同时也实现了国内、国际竞争力“双引擎”的提升。
图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实践教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演讲。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实践教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则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科技创新亟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他表示,需要创造可控的金融风险,更好地为新质生产力以及实体经济提供服务。
图为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国际事务学系教授李芝兰演讲。
香港如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升级转型?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国际事务学系教授李芝兰认为,大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更是促进中国进一步发展、改革的重要机制。就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角色与优势而言,李芝兰认为,要保持香港的高度对外开放,发挥香港的软实力,从而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