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闳议】唐本忠谈科学精神 助推新质生产力与地区发展

2024-08-22 10:04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闳议》访谈节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刊》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出品,通过采访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深度探讨迈入“十四五”的中国社会在各领域的发展前路。以客观、精准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考,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发展破题解惑,为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贡献智慧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时期。新材料的开发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等教育如何助力科研精神的培养和地区科技力量的提升?对此,《闳议》节目组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

要有批判性的精神,成为有创造性的科学家

中国网:您在以往的采访中提到“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的发现,来源于实验室一次偶然的“失误”,推翻了以往物理学课本的常识,成为了改写科学研究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对于这个过程,您觉得需要一位科学家的什么样的能力和品质?

唐本忠:我觉得一位好的科学家首先要有专业素养,必须要了解前人做了什么东西,这就所谓的知识。但是如果一个人光只是掌握知识,并且被这些知识给束缚住的话,永远不会有创意。所以要真正成为一位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必须要有热情,要喜欢这个事情。

在热爱的基础上,要有非常扎实的科学知识,同时要有批判精神。我特别强调这一点,对中国学生和中国科学家,包括我自己,我们要有批判精神,因为只有当你有批判精神,有批判性的思维,你才会去创新,要不然你永远在别人画的小圈子里面转来转去,你可以做一点点小的贡献,却做不了大事。

材料改变世界,可以打造整个产业甚至时代

中国网:您曾说聚集诱导发光材料是新材料赛场上的“全能运动员”,有着广泛的应用,蕴含极大商机,目前有没有比较市场化的应用成果?

唐本忠:我们经常讲材料改变世界。远古的时候,我们不知道那个年代是什么年代的时候,就以那个年代最重要的材料来命名那个时代,比方说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我自己的经历也告诉我,材料确实改变世界。我们小时候那些房子都是石头和砖头盖的,现在都是混凝土,将来可能会有更新的材料去让这个房子变得更加容易建造,更能够抵抗地震或者其他灾害。

聚集诱导发光(AIE)就是一种新型的发光材料,它的用途非常广。现代社会没有光是不行的,光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看到在黑暗里看不到的东西。有很多时候物质太小或者太少,就看不见,比方说病毒、细菌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这个材料可以让这些东西闪闪发光,等于又给了我们一双眼睛。这种材料就是让你能看得更小更清楚。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一种材料可以打造整整一个产业,甚至可以打造整整一个时代。所以我希望这种材料能够开发出很多应用,并且我希望在大湾区,甚至在整个中国,在全世界,我们能够打造出一大片应用场景,能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让生活的质量变得更好。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肿瘤,并且我们同时可以把肿瘤杀死,这个叫做诊疗一体化。

打造中国独有的材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中国网:您认为,在全球经济与科技局势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材料科学领域应该在哪些关键点上重点发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研发新材料将如何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唐本忠:我再举几个例子,比方说发动机,讲的不是发动机的问题,是材料的问题;我们以前造航母造不出来,也不是我们的技术问题,是材料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材料的问题。新质生产力一定是与材料有关系的。国外有些公司竞争,实际上就是把关键的材料掌握在手上,材料一卡住的话,后面就无以为继了。

材料有点像什么呢?有点像粮食,我们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技术没有材料是做不出来的。所以材料对新质生产力,对于将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大到我们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这些都是密切相关的。

如果材料这个领域做好的话,实际上其他领域也发展起来了。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在材料领域去着力打造出我们中国独有的最好的材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科研的引领和独创,必须要在哲学上有所突破

中国网:您一直重视科学的原始创新,去年通过媒体合作也促进了科学家与哲学家的高端对话,对于青年人创新的思维培养与创新研究的突破,您认为高校和整个教育体系应该重视哪些改变?

唐本忠:做科学实际上是离不开哲学的,哲学指导你的思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当时办了一个科学和哲学论坛,我是希望科学家和哲学家能够坐在一起对话,能够互相借鉴,互相指导,推动科学向前发展。

因为很多时候,一个新的发现,实际上有很多时候是“捡到的”。有很多时候实际上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它后面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这就是与哲学、与思维能力这些有关系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这段时间特别强调,科学和哲学要结合。我们以前落后,我们向别人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必要的。但是你不能永远做学生,你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必须要超过老师。这个时候就不是你多么努力就可以实现的事了,你要超过别人,必须要思想上超过别人。

我们将来要做中国独创的东西,我们要做引领的东西,就必须要在哲学上有所突破,必须要把思想给武装起来,在认识论方面要提高,这样才会把看起来不进眼的东西,变成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中国网:您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又在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从事了半生的科学研究,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应当说有很深的了解和感情,当今的粤港澳大湾区与您读书和从教之初的年代相比,对于科学研究创新的环境,有哪些变化?您想对年轻学子们说些什么寄语?

唐本忠:我在内地受到非常好的本科教育,后来出国,在京都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博士后。所以东方的研究哲学和西方的研究哲学我都学到了一些。我觉得东方的研究哲学和西方的研究哲学各有千秋,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后来到香港科技大学,把东方的研究哲学和西方的研究哲学糅合在一块,把它们最好的地方利用起来。

所以在我的研究组,我希望学生第一个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个要有创意做研究。并且要自由地去探索。当然我和他们一起去探索,实际上我最享受的就是跟学生讨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跟他们一道把最闪光的科学问题给提炼出来。

对现在的年轻人,我希望他们一定要找到一个喜欢做的事情,去享受他们做的事情,这样的话才会最终做出喜欢的东西。

在一个课题组、在一个实验室,我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事情什么?先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组里面的同学都要努力,同学之间要良性竞争,互相帮助。现在要解决的很多问题是全方位的,是跨学科的,是需要合作的。所以在实验室里面我是特别鼓励同学们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成长。最反对什么?就是把别人的灯吹灭。我们经常讲你把别人的灯吹灭,你自己也不会变得更亮。互相要欣赏,互相要支持,这样才会共同进步。

培养领袖级人物,开辟新产业新赛道

中国网:对于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辟新兴产业新赛道,您有哪些建议?

唐本忠:粤港澳大湾区,我自己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个地方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了,但是还远远不够。我们有很好的大企业,但是第一个数量太少,第二个还没有真正形成技术产业群。

这个地方要发展的话就一定要是高科技,最好的是什么?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智力型的。我觉得在大学里面主要就是培养优秀的年轻人,这些人将来如果有大的产业集群能够接纳他们的话,就会开发出一些智慧型的产品。

我希望不只是解决别人现在“卡”我们的问题,而是我们在世界上能够做出比别人更好的东西,能够开创出新的赛道,能够在赛道上带着大家跑。

中国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办学实践是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成功典范。您认为,高校在大湾区的科研人才培养、助推大湾区科研产业升级等方面应该起到哪些作用?

唐本忠:我们国家的教育非常成功,也还有很大改善的空间。

为什么说非常成功?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的进步是巨大无比的,科学家在这个里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将来要再上一个台阶,只靠现在的教育可能就会有问题了。因为什么?我们刚开始培养一大批的技术人员,培养一大批的工程师,掌握现在的知识之后,从很低位到中位,这是很容易上来的,但是从中位再到高位去的话,要培养的人才就不太一样了。可能还需要技术工人,还需要工程师,但是可能更需要科学家,更需要全新的东西。

我们是做教育的,教育就是育人,我们学校的理念是全人教育,我是非常赞同这种提法的。学理工科的人更需要学文科,为什么?我觉得一个人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发展,我现在是理工学院的院长,我是希望学生们去读点但丁的《神曲》,去看一下莎士比亚的剧作,去读点黑格尔的哲学,这些是精神财富。

在这个学校,我们非常强调全面发展,当然我们要教授专业知识。这个学校是全英文教学,所以这么讲也是国际化的教育。我们希望整个人类文明的瑰宝你都能够知道、都能够学习,同时要有你的专业素养。

还有一个就是我反复强调的,我们培养什么?我们培养有批判性思维的、有专业素养的、有国际视野的领袖级的人物。我们民族要复兴,需要大批这样的人才。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通过科普去影响年轻人,走向科学道路

中国网:除了在学校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您也非常重视向社会宣扬科学、传播科学家的热情,您对于科学传播的热情来源是什么?

唐本忠:我觉得科普对塑造我们的文化、对塑造价值观是有帮助的。如果小朋友从小就喜欢科学,他觉得科学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他很有可能就会不畏劳苦往这个方面努力。

这个社会的价值观会对每个人发生很大的影响,媒体的宣传实际上对每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从这点来,我自己也希望我们的媒体能够向社会宣传更多正向的东西、正能量的东西。我希望通过做科普去影响年轻人,希望将来有一批优秀的人能够走向科学这条道路。

现在有些国家卡我们实际上主要是卡在高科技这一块,中科技和低科技我们算是全世界最强的,高科技这块我们现在做得不够,靠什么去补?靠人。一个优秀的人、一群优秀的人,会改变一个国家,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世界,改变人类发展的方向都有可能。

发展软实力,向整个社会发出科学的声音

中国网:作为科学家,您也投身于社会事业,作为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在去年的大湾区科学论坛上,您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对于大湾区科学论坛,如何推动科学合作领域发挥作用,您有怎样的建议?对于接下来大湾区科学论坛如何做到推动科学家的交流创新,您又有哪些期许?

唐本忠:我觉得大湾区科学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一个国家要强大,是包括两部分的实力,一个叫硬实力,一个叫软实力。

现在我们硬实力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一定要发展我们的软实力。我觉得大湾区科学论坛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因为这个就是向全世界发出我们中国的声音。这是个非常好的尝试。

我觉得要办就要努力把它办好,把它办成一个品牌。一方面我觉得现在政府非常热情,指导的非常具体;另一方面我希望也要借助民间的力量,甚至可以引入一些商业的操作。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科学家的努力、科学家的参与,也需要资金的投入。

我们中国科学家现在在世界上的力量实际上是很强大的,我们的声音还不够大,我们可以把这个声音发得更响一点,科学论坛我觉得在这方面可以做很多事。另外包括科普、包括数据库,这种东西都可以做。我希望能够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本期策划:杨柳春、王振红;编审:杨柳春、王振红、王虔;编辑: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王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