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国外女性STEM教育政策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2024-08-15 11:24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长期以来,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领域的弱势地位明显。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统计的研究人员数据显示,在1996—2021年有统计数据的151个国家中,127个国家的女性研究人员数量占总数的50%以下,约56个国家的女性研究人员比例不足1/3。数智时代,性别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剧女性在STEM领域的劣势地位。

激发女性在STEM领域的创新活力,有利于构建包容多元的科技创新生态;挖掘性别红利,弥补STEM职业人才缺口,促进新一轮产业与科技发展。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利用STEM教育模式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其STEM教育相关规划政策翔实、理论研究与数据调研较为细致,具体政策模块中会有倾向地考虑女性STEM教育;一些国家还制定了女性STEM教育专项战略。我国教育界对国外STEM教育宏观政策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仅少数研究关注女性STEM教育政策实践。

近年来,国内科学界重视科研领域性别失衡问题,积极推进科研领域女性发展政策研究,实践层面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我国科研队伍中女性数量占比不断上升,但仍不到30%,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女性STEM教育,更广范围内推进STEM领域性别平等。本文调研并解读国外女性STEM教育的政策、规划、项目,揭示相关政策内容、导向和执行情况,为我国政策制定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国外促进女性STEM教育的政策设计

本文收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女性STEM教育政策,数据来自各国政府网站及教育机构官网,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网站罗列的科技创新领域性别平等典型政策,借助内容分析法提炼出开展女性STEM教育政策的核心策略。本研究考虑到检出政策的数量、代表性、可比较性等相关因素,最终选取2018—2023年发布的14份政策作为研究样本,并依据UNESCO发布的《促进科学、技术与创新领域中性别平等的政策框架》对政策文本内容展开分析(表1和2)。文章通过公共政策评价框架及政策分析工具,从政策制定主体、政策要素、政策实施与评估3方面分析国外女性STEM教育政策特点。

国外推动女性STEM教育的政策制定主体

各国政府为推进女性STEM教育,广泛吸纳各界代表参与相关工作,并落实相关政策制定主体。女性STEM教育的政策制定主体主要分3类:综合性行政机构或委员会,如美国白宫性别政策委员会、英国内阁办公厅、日本性别平等委员会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部门,如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爱尔兰教育部等;科技创新相关政府部门或研究性组织,如澳大利亚科学院、澳大利亚技术与工程学院和英国科学、创新和技术部等。女性STEM教育政策旨在为女性提供STEM领域的平等学习、工作或参与的机会,重点围绕人才培育、教育战略、职业支持、女性可见度等方面,具体关注点因政策发布主体不同而各有侧重(表1和2)。

综合性行政机构或委员会制定,以政府名义发布的政策重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增加STEM领域女性教育及职业机会,以性别政策推动更广范围的性别公平。最先提出STEM概念的美国尤为重视本科及以上人才的培养,重视吸纳更多女性以增强STEM教育多样性,并希望借助《制定成功之路:美国STEM教育战略》提出的“STEM教育5年战略”,实现其成为STEM领域全球领导者的目标,同时利用《性别公平与平等国家战略》等政策将性别问题纳入政府工作主流,促进社会平等包容;澳大利亚政府通过《推进STEM领域女性发展》与《2020行动计划》设计女性STEM教育专项政策提升STEM领域女性整体参与度,重视女性STEM教育的全覆盖,强调工作领域的行业行动,增加女性可见度;英国通过《七国集团性别平等咨询委员会2021年报告——让妇女和女孩变得更好》的实施,提升女性接受STEM教育和从事STEM职业的机会,倡导女性终身学习。

教育部门政策关注学校教育阶段的女性STEM教育,提高学生参与STEM课程及学科的公平性。爱尔兰女性STEM教育专项政策《关于STEM教育性别平等的建议》强调早期教育阶段女性友好的STEM教育实践,构建证据导向的STEM教学模式;德国STEM教育政策《新的STEM行动计划:在STEM教育中走向未来》涉及性别平等条款,通过对女性进行数学、信息科学、自然科学、技术(MINT)教育,改变STEM领域以男性为主的定型观念,吸引更多年轻女性学习STEM学科。

科技创新领域政策多涉及女性科技人才培育,关注学术性STEM领域女性人才的成长。英国科学、创新和技术部发布的《科学技术框架》强调人工智能(AI)、数据科学等新兴技术领域对女性人才的倾向性培育;日本科技创新政策《第六期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计划》关注女性科技人才的培育环境支持、管理机制提升,提高高层次女性人才决策参与权等;韩国女性STEM教育专项政策《第四个培养和支持女科学家和工程师基本计划》通过职业生涯的针对性支援,为女性科技人才构建“进入—成长—提升”的良性循环体系。

国外女性STEM教育政策要素分析

为了更深入调研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女性STEM教育政策覆盖范围,依据UNESCO发布的《促进科学、技术与创新领域中性别平等的政策框架》将影响女性STEM教育的因素分为7个方面,即社会规范和定型观念、初等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发展、科学研究、政策制定过程、创新与创业,基本涵盖了STEM领域促进性别平等的要素。

社会规范和定型观念:多国明确要加快社会和文化转型,改善STEM领域“泄露管道效应”“玻璃天花板效应”。爱尔兰、澳大利亚指出要消除STEM领域社会性别偏见及结构性障碍;美国强调促进STEM领域的公平、准入和非歧视;韩国强调增强社会性别改革意识,促进国家科研事业的性别改革。

初等和中等教育:利用好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窗口期,激发女性对STEM领域的学习兴趣。澳大利亚强调通过教育激发女性在STEM领域的潜能,重视低龄段女性群体的STEM教育,实践举措涉及STEM教育课程改革、趣味性学习项目等;爱尔兰从性别公平视角审查国家课程规范,并为早期教育工作者介绍STEM性别公平问题,创造女性友好的STEM教育环境;韩国政策指出要培育未来女性科技人才,加强中小学女性STEAM教育、女学生科学英才教育支援体系的建设。

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重视性别干预,助力培育女性STEM创新人才。日本政策指出大学理工科当年的女性学生比例要高于上一年度的比例,国立大学校长管理成效评价中应含有鼓励女性进入理工科学习的运营费用补贴;澳大利亚政策支持为女性提供STEM奖学金和实习的机会,例如“广播技术女性奖学金”是颁给学习电子技术、电气、通信工程或计算机系统等课程的女学生。

职业发展:各国政策均涉及对女性职业发展的支持,打破STEM职业性别隔离现象。澳大利亚、德国重视培育STEM职业女性,并加强女性STEM技能的培训;德国通过“女性能见度”等全国性宣传举措,提高女性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知名度;加拿大则呼吁政府公共部门建立更包容、多元化的STEM员工队伍;日本鼓励女学生选择科学和工程职业,要求到2025年,大学中讲师及以上职称的女性学术人员比例在科学领域达到12.0%,工程领域达到9.0%;韩国将加强新产业领域女性科技人才培养,如设定“培养10 000名创新人才”计划中女性科技人才占比不低于30%。

科学研究:加强并促进STEM性别平等研究的传播与交流。爱尔兰教育部在制定政策前委托大学团队开展大规模的国际文献综述调研,分析早期教育环境中STEM性别平衡问题的影响因素;加拿大共享服务部是向非营利组织Women in Tech World咨询并复制其“能见度、学习与发展、正式指导、员工网络、资源中心”5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政策制定过程:强调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性。英国在女性STEM教育政策等的制定过程中强调循证,即在调查现状基础上,根据发展需求和目标,综合考量利益相关方建议进行政策制定,执行过程进行任务分解与细化,政策实施后有评估改进方案;澳大利亚政府委托澳大利亚科学院、澳大利亚技术与工程学院参与女性STEM教育等的战略制定;韩国发布的政策文件中注明了政策推进过程,并简要陈述各个阶段的时间、人员及任务安排。

创新与创业:在女性STEM领域的创新创业方面关注度高。英国、美国均强调新经济领域的女性创业和再培训支持;美国还将促进创业技能作为STEM研究、学徒和培训机会的一部分;韩国政策则支持女性科技人员技术创业。

国外女性STEM教育政策实施与评估

政府顶层政策设计更利于统筹国家力量,督促政策执行。美国关于女性STEM教育政策《制定成功之路:美国STEM教育战略》与《性别公平与平等国家战略》分别由美国STEM教育委员会(CoSTEM)与白宫性别政策委员会制定,以白宫名义发布。委员会依据战略计划与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协调,促进政策实施:美国STEM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每一轮的“STEM教育5年战略”,监督并审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美国教育部、美国能源部、美国航空航天局等联邦政府机构的STEM教育计划;白宫性别政策委员会依据美国《性别公平与平等国家战略》优先事项,结合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国劳工部、美国航空航天局等联邦政府机构职能范围及特征,辅助制定预算规划、执行计划、考核数据、管理培训等实施计划。澳大利亚《推进STEM领域女性发展》是国家战略,澳大利亚政府及其STEM管理部门、科学院等科学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合作推进《女性STEM领域十年计划》实施。

政策实施强调落实责任主体及跨部门合作。韩国依据《第四个培养和支持女科学家和工程师基本计划》细化女性STEM教育的推进方向,具体任务落实到部门。澳大利亚依据《推进STEM领域女性发展》罗列政府举措清单,给所有责任机构分配具体项目。美国STEM教育委员会统筹美国NSF、美国教育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力量,通过跨机构工作组推进STEM教育。英国新成立的科学、创新和技术部以跨部门协调方式推进《科学技术框架》关键行动。

政策评估上重视收集性别数据,用循证思路完善政策。澳大利亚针对评估《推进STEM领域女性发展》的工作推进情况建有STEM Equity Monitor平台,平台汇总中小学、高等教育、职业领域等涉及性别方面的数据并发布年度数据报告,向社会公布STEM领域性别公平的现状与趋势。据澳大利亚政府《2023年STEM公平监测数据报告》显示,2015—2021年,参加大学STEM课程的女性数量增长率为31%,男性为13%,女性STEM教育政策在高等教育阶段成效明显;2018年以来,澳大利亚参加STEM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女性人数稳步增加;2022年,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STEM领域项目中,女性申请者占比为37%,最终成功立项的项目中女性负责人占比15%,虽然女性申请研究项目的人数占比有所增长,但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比重相比男性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澳大利亚还采取预先设置的评估指南或标准开展项目评估,强调“嵌入评估文化”,操作层面上由STEM女性大使办公室开发“国家评估框架”,以门户网站形式辅助公众开展对女性项目的评估。韩国审查并公布《第三个培养和支持女科学家和工程师基本计划(2014—2018)》的各项性别数据,针对性调整《第四个培养和支持女科学家和工程师基本计划(2019—2023)》的政策方向。爱尔兰收集来自教师、学生及第三方机构的评估数据,为实践教学、政策修订提供依据。美国发布的《制定成功之路:美国STEM教育战略》与《性别公平与平等国家战略》实施是通过评估审查和定期报告来确保问责制。

国外促进女性STEM教育的实施案例

国外除制定直接促进女性STEM教育政策的方式,还以项目的方式促进女性STEM教育并鼓励女性参与到STEM领域中,政策制定与项目实践良性互动,促进性别平等,以下按工具方法类、资源倾斜类、培训交流类、平台宣传类、社会意识类五大类实施案例举例说明。

工具方法类:强调性别数据,提供政策方法工具

UNESCO等国际组织关注改变教育体系中的性别准则,强调发展女性STEM教育,UNESCO推动的STEM和性别促进(SAGA)项目收集性别数据、制定方法和工具,以支持世界各地决策者制定、实施和监测科技创新政策中的性别平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GenderTech工具包为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者、设计者提供缩小性别数字鸿沟的最佳实践参考。

资源倾斜类:资金与项目投入,培育女性科技人员

具体包括:高等教育阶段设置奖项、奖学金等吸引女性加入STEM领域。澳大利亚科学性别平等项目对科学组织的性别平等政策和实践开展评估并颁布奖项。澳大利亚“广播技术女性奖学金”、国家研究实习计划、智慧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系统多项“科学与工程女性(WiSE)”行动等为STEM领域女性提供奖学金或实习机会。科研领域强调STEM项目资助向女性倾斜,鼓励资助机构制定激励女性参与的机制。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国家竞争性资助计划”有两项奖金只颁给女性,促使女性从事研究工作。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委员会要求受资助机构制定女性友好型机构战略。营造工作与家庭兼顾的环境,留住更多年轻STEM女性从业者。美国NSF职业与生活均衡计划、韩国建立“幼儿看护中心”项目等为STEM女性从业者解决家庭后顾之忧。

培训交流类:强调指导培训,建立交流网络

具体包括:加强职业教育及培训。澳大利亚信号局的全国女性网络指导活动让女大学生接触各种网络安全职业。加大力度支持信息与通信技术(ICT)项目,聚焦女性使用数字技术等工具。澳大利亚数字化转型机构针对女性互联网技术(IT)领域的高管指导计划,旨在为澳大利亚公共服务部门培养具有IT技能的优秀女性,增加IT领域高管性别多样性。建立女性交流网络,以团体黏性提高STEM女性保留度。澳大利亚“技术实践社区中的女性”项目推动校园内女性互联社区的建立。韩国女性科学技术团体总联合会(KOFST)为女学生开展STEM职业指导,出版STEM图书并举办读书分享会。

平台宣传类:开设门户或平台,广泛宣传

具体包括:开设门户或平台,分享资源并推广女性STEM案例的成功经验。UNESCO统计研究所绘制了以可视化方式展示教育中性别差异的“教育中性别不平等电子地图”,澳大利亚“STARportal”STEM活动国家数据库、德国“MINT-E”网站等展示STEM教育资源情况。增加STEM领域女性可见度,发挥榜样作用。澳大利亚“STEM中的女性大使”项目、“STEM超级明星”计划旨在提升STEM女性的知名度。设置节日并宣传。澳大利亚国防部设立“国际航空中的女性——航空中的女孩日”,马来西亚项目“Girls in ICT Day Malaysia”监测世界范围内信息通信技术女性日年度活动。

社会意识类:改变性别刻板印象,覆盖各年龄段女性

具体包括:设置意识教育项目,改变STEM属于男性领域的刻板印象。澳大利亚工业、创新和科学部门“STEM变革男性拥护者(MCC-STEM)”项目鼓励更多男性参与推进STEM性别平等。重视启蒙教育,以教育激发女性在STEM领域的潜力。美国航空航天局“女性与NASA一起STEAM向前(Girls STEAM Ahead with NASA)”项目、美国芝加哥男孩女孩俱乐部“科技女孩动起来!”项目、澳大利亚教育服务部“STEM工具包中的女性”与核科学技术组织的“实验室中的女性计划”等支持初高中女学生获得STEM领域知识学习的机会。实施多类型的女性项目(农业、女企业家等),力争女性群体全覆盖。美国农业部国家粮食和农业研究所STEM领域女性和少数族裔项目(WAMS)、加拿大女性创业基金等为促进女性参与STEM领域的教育与职业提供支持。

国外女性STEM教育政策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2021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指出“提高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学生中的比例”“大力加强女性科技人才培养”;全国妇女联合会等七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的意见》;科学技术部等13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全国各地也陆续出台了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放宽了女性科研人员申报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其统计数据显示相关“女性优先”政策、允许孕哺期女性延长项目周期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女性的科研参与度。虽然我国愈发重视女性教育工作并推进科研领域性别平等,但缩小STEM领域性别差距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各阶段、多领域的女性STEM教育,需要社会及教育系统的变革。政府、科学界、教育界、工业界等应共同行动,不仅要关注政策战略、项目实践等显性要素,重视资源互动,促进跨部门、跨主体合作,也要重视隐性层次的STEM性别公平意识,推动社会整体上改变认知。

政策规划:国家层面规划,跨部门协调运作。从国际社会来看,女性问题受到关注的层次不断提升,不少国家的女性STEM教育政策涉及国家整体规划、跨部门协作。我国正努力推进STEM领域性别平等工作,但国家顶层政策设计以倡导性内容为主,并未明确具体条款的执行主体及机制,缺乏基础教育阶段女性STEM教育专项政策,多数科技创新政策未纳入性别意识。国家应整体规划,加强女性STEM教育政策制定及执行,成立专门的STEM领域性别咨询委员会或跨机构工作组,促进各政策制定主体协作,监督政策执行。

科学循证:强化循证政策制定,动态跟踪评估项目。重视政策研究和政策情报跟踪,合理规划政策制定过程,提高政策科学性。另外,加强性别数据收集与分析,强化循证政策制定,包括重视性别数据管理与比较、利用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证据,通过循证分析设计适宜的政策框架,开展政策有效性评估。

项目开发:加快社会和文化转型,强化女性数字技能教育。除顶层政策干预,还需兼顾以项目为载体的具体落地措施,可考虑从工具方法类、资源倾斜类、培训交流类、平台宣传类、社会意识类五大方面设置STEM教育的女性项目。除了资源倾斜性投入,还需重视工具方法指导和社会广泛宣传;改变公众的STEM性别偏见,在STEM教育4级生态结构(学习者、家庭、学校、社会)中创造性别包容的环境;STEM素养核心内容是数字素养和计算思维,项目开发中强化数字技能教育。

女性赋权:提高参与度与话语权,并以创新创业促进包容开放。女性STEM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女性从事STEM领域的职业并受益,政策应强调女性在STEM领域的职业发展。通过各年龄段女性的针对性管理培训等重要辅助手段,利用职业领域相关资源,助力女性STEM教育;营造与家庭平衡的工作环境,加大对年轻女性人才资源与项目申请的政策倾斜,留住并促进女性在STEM领域的成长;增加STEM领域管理岗位的女性占比,给予女性在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STEM领域中更多决策权,培育更多高层次女性人才,发挥榜样作用;关注STEM领域女性技术创业,鼓励女性参与低碳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模式,增加创新型经济多样性。

(作者:李玲丽,杭州图书馆;杨华,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谢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