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闳议】倪明选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带动大湾区科技创新

2024-08-06 09:29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闳议》访谈节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刊》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出品,通过采访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深度探讨迈入“十四五”的中国社会在各领域的发展前路。以客观、精准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考,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发展破题解惑,为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贡献智慧力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给世界的变化已初现峥嵘,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在此地的高校应如何把握机遇、迎势而上,打造新的科学教育体系?如何加强国际间高层次科研交流与对话?对此,《闳议》节目组专访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倪明选。

中国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成为改变未来两大引擎。您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哪些预期?在此背景下,大湾区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倪明选: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来驱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应该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人工智能,它改变了什么,取代了什么?取代了我们的大脑。每次科技革命都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发展,也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思维的方式。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力才刚刚体现。 我秘书很多的工作基本就被取代了,我们用ChatGPT以后,她自己都认为工作快保不住了,她平常要几天做完的事情,现在一两小时做完了,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我想湾区高校还是不够多,讲到科技创新人才,跟京津冀相比,高校还是相对少一点。所以港科大有机会在广州建立一个新的学校,还有其他的学校也陆续成立。我想,人才培养,才能带动科技的创新。

中国网:作为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委员,您对于大湾区科学论坛如何推动科学合作领域发挥作用,有怎样的建议?

倪明选:做科研是无国界的,我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我们的人才也是从全世界请到我们学校来的。我们希望与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探讨一些全球挑战性的问题。港科大到广州成立学校,我们在广州的校园与在香港清水湾校园进行合作,这是很自然的;与香港的很多教授、科学家合作也是必然的,与内地的高校合作,包括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我们很早就做了,包括与全世界的合作。

大湾区科学论坛,请到世界级的很多科学家到这边来跟我们交流,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包括湾区所有的老师和学生,能够跟世界顶级的、包括内地的科学家有个交流的机会,这对我们科学提升、往前走是很重要的一步,大家共同探讨新的问题,认识一些新的科学家。我也希望有这个机会请一些世界级科学家到大湾区科学论坛,能到我们学校开展讲座,跟老师和学生交流,这都是相当好的机会。

中国网: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立足大湾区,位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您作为学校的创校校长,认为学校应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国际前沿领域的科学与教育交流?

倪明选:2022年6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简称《南沙方案》),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振奋人心的。那一天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港科大(广州)去筹转正。

港科大有机会到广州来办一所学校,我们当时在考虑的是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可以很简单地把一些重要的学科,如物理、计算机、生命科学复制到广州来,可是我们觉得这意义不大。我们想两件事,第一,有哪些是我们过去想做一直没有做的,现在有机会,要不要做。第二,我们在内地办一所大学,要做哪些学科,是国家有需求的。创新是我们的基因,作为一所科技大学,一所硬科技学校,我们该做什么?

我们其实想到三件事:第一是交叉学科。所有世界知名高校都在讲交叉学科重要,交叉学科讲很好讲,做很难做到,为什么? 因为学术架构跟考核机制影响到深度有效的交叉学科合作。可是世界上重要的挑战性的问题,不是靠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例如碳中和,现在讲低空经济,各种海洋工程,这都是一些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不是说读物理、计算机、读生命科学可以解决的,必须不同领域合作。所以我们就想要做交叉学科,所以港科大(广州)没有物理系、计算机系、生物化学系,有的都是一些重要领域,例如有微电子,做芯片的,有先进材料,能源、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机器人、生命和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还有一个我最喜欢的叫计算媒体与艺术。如果我们科技大学做艺术,绝对比不过其他传统的艺术类学校,所以我们作为艺术跟技术的整合就太漂亮了。我们做科技政策、城市规划,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东西,是交叉学科,鼓励不同领域的一起来做,学校打破条条框框。

我们学校是没有边界的,鼓励每个老师跟不同领域的老师合作。我们学校分配老师办公室是怎么分配的?你们都读过大学,物理系、医学、计算机,不同大楼不同院系对不对?我们学校的办公室是随机分配的。当时我这样做全校反对,每个系(学域)主任都说我们系(学域)应该在一起,我说不应该,目的就是要交叉学科,要与不同领域的人合作。办公室就在隔壁,交流、吃饭在一起,合作火花就出现了。现在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好政策。

第二,我们做的(有特色的)是怎么样去培养学生。孩子们读书读得很辛苦,天天模拟考,解问题是一流的,可是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们教育方法是有问题的,所以教育方法必须要改。

我们教育学生并不是只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希望孩子们能够探索一个领域,拥有提出新问题的本领。

我们(学校)学生的资源是相当优秀的。很多东西老师PPT一放,(学生)一看就懂了,就不必再念(PPT)了。你要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不要把孩子越教越傻,孩子其实比你聪明。

在教学改革里面,我们的最大阻力是老师,因为老师是(接受)传统训练的,想用旧的方法来训练未来的学生。我们的老师来这边上任,在教课之前老师先要上课。我们培训他们如何上课,教他们不同教学的方法,怎么样培养孩子对学习有热情,这是很重要的,培养探索新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所以我们花很多时间在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第三,我们做科研目的是什么?它的影响力怎么体现?做科研的目的一是做基础科研,十年磨一剑;二是要做应用科研,解决目前重大的难题。我们讲4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些都是科研的目的。所以我们学校很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不管是创业,与企业的合作,我们学校高度重视。

总结来看,我们学校在这三个方面比较有特色:第一是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第二怎么培养创新能力学生,第三科研成果是怎么去体现出来。

中国网:您刚才谈到了积极推动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培养青年人才的过程中,您认为,应该如何塑造他们的科研品质?

倪明选:讲到科研品质,我们孩子们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希望培养他们对科研的热情,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我想高三到大一大二是年轻人创意思想塑造最好的时候,很多学生考上大学玩游戏去了。我们要培养高中生、初中生对科学的热情,培养他多问为什么。

我每次收博士生,都问你为什么要读博士?有学生觉得好多人都读博士去了,好像不读博士对不起自己一样。我问他第二个问题,你读完博士要干什么?90%的学生都说我将来要当教授。我现在看到成为企业家越来越多了,想创业的比以前多了。所以我也跟这些学生讲,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去读博士。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高级工程师、专业人才。所以说(博士生)第一个对科研有热情,第二个要想你需不需要读博士。

当然决定走这条路,要看怎么培养学生,包括创新想法等等。我认为博士生应该自己想题目,一代应该比一代强。博士应该有他的好奇心,然后有一定的基础,培养这种博士才有意义。当然还有很多科学道德,比如像人工智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不能做违反世界的东西。

(本期策划:杨柳春、王振红;编审:杨柳春、王振红、王虔;编辑: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王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