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中国中车集中发布7款新能源机车 实现数智化迭代

2024-06-28 21:50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殷晓霞、刘梦雅)6月28日,由国家铁路局指导,中国中车主办的“数智绿色牵引 共创低碳未来”轨道交通装备转型升级——系列化新能源机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中车面向全球首次发布系列化新能源机车,以及国内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首份碳足迹报告。发布会现场,7款代表车型集中亮相。新能源机车可实现低碳零碳排放、低噪音、高效率运行,将有效解决老旧内燃机车存在的“油耗大、排放高、噪音大、舒适性差”等问题。

该系列机车具有“内燃发动机+动力电池”“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三种动力配置,涵盖1000千瓦到2000千瓦多种功率,可全面满足国内外钢铁冶金、矿产、电力、煤炭、港口等企业铁路运输场景需要。系列化新能源机车的研制是中国中车致力于推动国内老旧设备更新迭代,轨道交通装备绿色低碳转型,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中国方案”的具体实践。

硬核减碳凸显绿色特质

与传统内燃机车相比,系列化新能源机车实现了污染物排放的全面减少。“内燃发动机+动力电池”机车实现氮氧化物减排45%、碳氢化物减排73%、一氧化碳减排83%。按照污染物排放降低45%计算,1台机车每年可少排放4吨有害物质,减少碳排放374吨,相当于植树34000棵。“动力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机车实现了零排放。

在降噪方面,“内燃发动机+动力电池”机车噪音时间减少80%以上,司机室内噪音可降低至70分贝以下,在动力电池工况下,车外辐射噪声低至58分贝。

系列化新能源机车的减排降碳和环境友好型特质,将加速推动老旧内燃机车新能源转型,带动既有轨道交通装备更新、迭代、升级,引领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数智化迭代助力高质量转型

目前在用的老旧内燃机车因研制年代较早,大多数处于超期服役状态,技术水平普遍较低,这些机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高质量发展与数智化转型。

系列化新能源机车进行了数智化全面升级,在智能运用方面,搭载高清视频设备和激光雷达,360度采集环境视觉数据,实时监控运用场景状态,通过自动感知、智能决策、智慧运行,全方位保障了机车安全稳定运行。

在智能维护方面,新能源机车应用PHM(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实现机车和关键部件的故障感知、状态监控和寿命预测,可做到柴油机大修周期延长至12年,钛酸锂电池12年免维护。维修周期延长和维修范围缩减,有利于客户价值最大化。

基于智能运用和智能维护相关技术,中国中车打造出封闭场景下的智慧化无人运输系统,可以充分降低人员作业强度,减少危险环境作业,为钢铁冶金等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用户选购实现随心配置

面向用户的多元化需求,系列化新能源机车完全采用平台化、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做到了“菜单式”配置、“积木式”组装和柔性化生产,方便用户灵活选择,真正实现动力方式可选、功率配置可变。

此外,系列化新能源机车针对动力电池和氢燃料系统,采取了整车级与部件级安全防护措施,主动安全防护与被动安全设计相结合的综合方案,全方位保障了核心动力源安全。

节能降耗更显经济优势

在运用经济性上,系列化新能源机车通过采用混合动力最优控制技术,确保柴油机始终在最佳经济转速下运作。在加满同一箱油,平直道牵引3000吨货物的情况下,“内燃发动机+动力电池”机车续航里程超过1100公里,是内燃机车的1.7倍,节油率超45%。

技术升级推动产业提质增量

系列化新能源机车定位于老旧内燃机车淘汰更新这一需求。根据国内相关政策要求,自2027年始,达到报废运用年限的老旧铁路内燃机车应当全面退出铁路运输市场;自2035年始,老旧铁路内燃机车应当全面退出铁路运输市场。

系列化新能源机车将带来规模化、多样化的动力电池、氢能源动力包等新能源产品需求,拉动上游基础材料、核心部件等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按新能源机车替换现有近万台老旧内燃机车计算,将带来非常可观的产业增量。

会议发布了“轨道交通装备碳足迹倡议”,中国中车与国家能源集团、鞍钢、泰国EA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阿根廷、南非、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加蓬、刚果(金)、肯尼亚、赞比亚和缅甸等1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驻华使节,外交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国家部委领导,以及众多行业协会、用户和高校专家参会。


【责任编辑:马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