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第8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举行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国内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如何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稳定预期、增强信心、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如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10月28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日报社、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联合主办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第8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在海口举行。
图为会议现场。
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挪威、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8个国家和国际劳工组织、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的代表,来自相关部委、高校、科研机构及28个省区市的专家学者近60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
图为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刘小明开幕致辞。
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刘小明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海南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目前,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动”为主要特征的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海南正锚定2025年底前全岛封关运作目标,加快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开展压力测试,着力推进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海南将充分发挥自贸港政策、区位和生态组合叠加优势,打造“两个总部基地”“两个网络”“两个枢纽”,大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全世界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更优的服务、更好的体验。
图为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致辞。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在致辞中指出,今天中国的开放绝不是简单地复制和重复过去的开放,而是在过去几十年开放的基础上进行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大规模和更有深度的开放。要想做到这一点,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是思想的再开放、观念的再开放、思维的再开放、行动的再开放。现在要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担当、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行动。
图为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孙尚武致辞。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孙尚武在致辞中指出,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持续增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仍处于错综复杂的变化进程中,国内经济增长也面临一定压力,中国如何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稳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释放增长潜力、促进互利共赢,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要在全新历史方位上展现好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在文明交流互鉴中阐释好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文化基因;在推进现代化背景下讲述好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世界贡献。
图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谢伏瞻演讲。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谢伏瞻以“聚焦‘两个全面’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无论前进路上有多少风险挑战,都必须始终坚决锚定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不松劲、不偏航。关键是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新。
在改革方面,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切实把“两个毫不动摇”落到实处;要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宏观调控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增强改革实施的协调性,把完整的顶层设计协调推进实施到位。在开放方面,要不断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在创新方面,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要聚焦产业链的堵点、卡点、脆弱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要引领新兴科技领域创新,打造前沿交叉领域的新高地,不断增强高新技术反制能力,以技术优势破解科技封锁,以技术竞争促进创新合作。
图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演讲。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以“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赢得未来”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改革开放45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社会活力,实现了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跨越。今天,面对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回答好、解决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经济强国建设、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等全局性的重大课题,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应当承担也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迟福林表示,改革仍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要以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形成良好发展预期。要以改革自信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增长动力;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务实举措重振市场活力;以严格规范政府监管行为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自信仍是深化改革的关键,要以坚定的改革自觉与务实行动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要坚定改革信念、增强改革自觉;以更大魄力、更务实的行动促进重大改革的突破;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放仍是促改革、促发展的关键,要以高水平开放的重大举措形成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要实现更大程度的市场开放;以制度型开放倒逼深层次制度性变革;以单边开放推动自由贸易的重要突破。
图为“高水平开放与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全体大会。
大会开幕式后举行了“高水平开放与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全体大会,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主持。
马来西亚国会原副议长、联邦交通部原部长暨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指出,中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市场,其巨大潜力对其他国家的的企业家来说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中国提出了对更大程度开放的承诺,这是应对经济“脱钩”的最有效工具,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应对未来挑战的信心。中国推进货物与服务领域的开放,不仅可以让东盟进入最大的市场,进入中国的双循环战略,而且可以有效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需求。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刘振民认为,当今世界发展呈现六大发展趋势:第一,世界经济有可能陷入长期低增长;第二,世界和平面临二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变;第四,人类将进入“去碳化”时代;第五,人类正在进入“数字化”时代;第六,人类正在逐步迈进“多极世界”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实现普遍和平和人类共同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机遇,不是威胁,西方国家需要增加对中国的了解,中国也需要把握好世界发展大趋势,坚定信心、万众一心、埋头苦干,努力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理事会联合主席和外方院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重视环境保护,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对中国和欧洲而言,在绿色转型方面有很多机遇,中欧双方在竞争和合作之间可以找到一条平衡的道路,双方可以共同发展,共享红利。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指出,要注重城乡融合发展中身份平等、基本公共服务获取权利平等以及土地(不动产)权利平等的“三个平等”。在当前需求不足、预期不稳的背景下,以“三个平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出相关改革,对稳增长促转型能够起到立竿见影之效,并且社会共识较高。
挪威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和副馆长卡加·格鲁姆代表挪威驻华大使白思娜发表演讲。她指出,挪威和中国面临着很多相同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危机。应对挑战,需要全球合作。各国都依赖于世界经济,中国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在一个日益动荡的世界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继续致力于维护自由贸易和世贸组织至关重要。
亚洲国际法律研究院联席主席、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前司长郑若骅指出,法治是市场环境的基石,对于高水平开放至关重要。调解一直是解决争议或避免冲突升级为诉讼或仲裁等对抗性程序的核心要素,符合国际法中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成功的调解不仅可以避免“是非”,而且可以带来更多的合作与协作,从而创造出双赢的解决方案;不仅针对当前纠纷量身定做解决方案,而且创造性解决其他潜在冲突,防止其演变为实际争端。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认为,过去几十年,我国在开放进程中吸引了知识的外溢、技术的转移,发挥了自身的后发优势,推动了自身的发展。下一步发展,需要更大的开放,继续在开放进程中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表示,经济体制改革,在企业外部就是要形成生产要素的价值体系;在企业内部就是要以激励和约束对称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当前制度建设,是包括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在内的制度建设,开放在制度建设中有重要的影响,由此对开放提出了更大的需求。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邓希炜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更加数字化、更加服务化、更加地区化。改革需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创新,强调打造多元化、包容性的社会。
本次论坛会期2天,共开设2场全体大会,讨论“高水平开放与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国高水平开放的重大任务”,并分设8场专题论坛,分别围绕“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与结构性改革”“民营经济发展与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开放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高水平开放与大国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形势与新任务”“劳动力市场政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目标与任务”“高水平开放的海南自由贸易港”等主题议题,邀请国内外高层次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