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系统观下的“一带一路”生命健康之路建设

2023-10-18 15:15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生命健康是人类群体作为地球上一个绵亘万年的族群的首要问题。2020年,新冠肺炎的暴发和全球流行凸显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意义,也暴露了全球生物安全处于高风险的严峻态势。合作是解决危机的最佳途径,中国率先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时期全球合作方案,已凝聚了诸多共识。截至目前,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其中,“健康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组成。“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医疗卫生条件和国民健康素质有所不同,“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任重道远,亟须系统观下的建设理念指导与整体布局谋划。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意义与现状,聚焦主要困难与挑战,深入阐述了系统观下的建设方向与重点合作领域,并提出了4点政策建议。

“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意义与现状

“健康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组成,也是中国参与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重要实践。这一命题从形成思想雏形到正式提出,再到以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为其最终追求,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过程。本节阐释新时期“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介绍其发展现状。

生命健康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生命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卫生”是人类面临的公共挑战。“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然意味着共建国家国民健康水平的同步提升,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自然投射。中国是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的创始成员国之一,自1972年恢复合法席位以来,中国一直通过世卫组织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推动全球卫生合作,“健康丝绸之路”的提出是中国为全球卫生合作贡献的中国智慧。自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演讲时提出“健康丝绸之路”这一理念以来,通过中国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各方共同努力,“健康丝绸之路”正在从理念变为现实,并持续推进相关国家国民健康水平提升。

“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从5方面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能够提升各国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生命健康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推广我国“治未病”的生命健康理念,助力提升共建国家国民的生命质量;“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重大传染病防控领域的合作能够搭建共同防疫的“防火墙”与“隔离带”,有机应对全球生物安全高风险现状;“一带一路”地区生物安全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和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将成为“一带一路”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健康与公共卫生问题是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也是推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健康丝绸之路”能够惠民生、暖民心、聚民意,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凝聚更多共识。

“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现状

“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是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实践。2015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规划了38项具体的重点项目和活动,指出:促进我国及共建国家卫生事业发展,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并作出应有贡献。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发表演讲,正式提出“健康丝绸之路”这一理念,指出:着力深化医疗卫生合作,加强传染病疫情通报、疾病防控、医疗救援、传统医药领域互利合作,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世卫组织并签署“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文件,以促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重点合作伙伴开展卫生领域相关合作,这是“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里程碑事件,为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后,中国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并同世卫组织保持密切沟通,不断深化合作,参与世卫组织发起的“全球合作加速开发、生产、公平获取新冠肺炎防控新工具倡议(ACT-A)”和“新冠疫苗实施计划(COVAX)”。以上举措使“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得到了升华。

当前,中国“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现状呈现出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特征,具体如下:搭建了双边和多边多元合作机制,如“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部长论坛”“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等,有效促进了政府、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合作参与了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并取得了进展,搭建了区域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网络,提升了应对重点传染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疟疾、血吸虫病等)的综合防控能力。提供了医疗和卫生援助,如埃博拉病毒与新冠病毒感染对外援助、“光明行”眼科义诊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已先后向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援外医疗队,累计派出医疗队员2.6万人次,诊治患者2.8亿人次。通过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计划,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了专业人才,搭建了公立医院和医科大学的合作网络等。在医疗卫生与健康产业发展方面开展了多项合作,包括传统医药、医院援建、中国制造医疗设备推广应用等。例如,2000年以来,中国在非洲援建了130多个医院和诊所,改善了非洲国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总之,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初步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平台。

“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主要困难与挑战

在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显著加大的背景下,“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作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面临诸多困难,本节聚焦客观因素,从全球生物安全形势、各国国民健康状况、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资金人才等方面分析面临的主要挑战。

全球生物安全形势严峻

21世纪以来,增长的人口和便利的交通运输系统加大了重大传染病的传播风险,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也使得传染病的跨境传播风险加大。除了霍乱、鼠疫、艾滋病等传统传染病之外,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新型传染病也层出不穷。在新冠肺炎之前,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疾病就曾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广泛流行。例如,因人口密度高、医疗卫生设施落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传染病发病率较高,疾病负担较重:南亚地区麻风病、结核病、艾滋病和疟疾等传染病发病情况严重;东南亚地区百日咳、霍乱、疟疾和艾滋病的流行情况比较严重。

“一带一路”地区卫生健康水平差异显著

卫生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有数量较多的欠发达经济体,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民众健康水平的提升。例如,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用水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影响居民健康。贫困和粮食安全也是影响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如口粮自给率较低,膳食结构失衡导致的营养不良。其中,主粮供应不足现象在西亚、北非、东南亚和中亚地区比较严重,而营养不良问题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较为严重。受此影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卫生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非洲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显著偏高,预期寿命显著偏低。

“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等硬性资源的约束是我国“健康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存在交通网络不发达、运输效率偏低、通信设施不完善、电话和互联网普及率较低等问题,部分国家还存在电力供应不足等问题,阻碍了医疗体系的建设。以巴基斯坦为例,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占运输总量的90%和96%,但其公路密度仅为0.32千米/平方千米,远低于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加大了医疗物资的运输难度。同时,巴基斯坦电网相对老旧,输配电环节综合线路损失率高达20%,电力供应较为紧张,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停电事件,电力紧张和供应不稳定严重干扰了医疗设备运转和正常医疗工作的进行。

“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地区资金短缺与人才匮乏

资金和人才是“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两大基础要素。“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地区落后的经济状况制约了建设资金的投入,无论是基础医疗水平的提升还是医疗应急管理能力的增强,都亟待稳定持续的多元化资金投入。同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复合型医疗人才存在巨大缺口,以瓜达尔港的“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为例,该中心不仅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还需要公共卫生政策人员和红十字会联络员等。由于经济发展落后,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和医疗环境较差,难以培养本土人才,无法吸引国外人才,制约了医疗水平的提升。

“健康丝绸之路”全周期建设与重点合作领域

“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依赖于卫生体系和医疗能力的建设,而且关乎整体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既需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开展深入的科技合作,也需要开展更广泛的经济与贸易合作。科技合作和经济与贸易合作将能够为“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助力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健康水平,本节从4个方面陈述重点合作领域。

系统观下的“健康丝绸之路”建设

“系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是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多个元素(或子系统)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观是一种整体观,它是中华文化中本有的世界观与科学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系统观的集中体现:它认知到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地球上所有人类的命运是一个整体,需要合作互赢,共同应对面临的挑战。“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延拓,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基石。在当前全球生物安全形势严峻、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背景下,卫护人类的生命、实现身心双重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回归到系统观角度认知。

从系统观角度看,生命健康的建设是一件全周期的事情,包括:①时间层面的全周期,即每一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②空间层面的全周期,即针对“已病”的医疗救治能力建设,针对“未病”的健康水平提升,以及着眼“不病”的生命质量保障。因此,“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医疗合作与卫生合作,而是需要回归到“健康”的本义,即希望通过多元的合作建设,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个体恢复至“身健”且“心康”的真正“健康”状态。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资源环境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用水健康和粮食供应存在问题,直接影响居民健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2021年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有22%的5岁以下儿童发育不良,其中南亚和东南亚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这一比例分别高达35.1%和31.8%。为此,“健康丝绸之路”的全周期建设不仅需要包括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和健康相关科技领域的合作,而且必须包括有益于全周期身心健康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合作和经济与贸易合作是“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2个重要支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合作是“健康”建设的能力保障,决定了“健康丝绸之路”的高度和深度;经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经济与贸易合作是“健康”建设的实力保障,决定了“健康丝绸之路”的宽度和广度。

重点合作领域

合作提升生物安全风险应对能力。为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应对能力,需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公共卫生水平,提高生物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构建畅通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通过多元合作推进解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公共卫生方面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例如,可通过拓展经贸合作拉动经济增长,间接带动公共卫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水平。拓宽合作渠道,系统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水平及应对能力,实现传染病防控关口前移。加强人才培养,结合各地需求、相关医药组织和医学学术机构的资源与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育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等相关专业人才,提高各国传染病防控体系的韧性。从新冠肺炎的应对可以看到,一国应对重大突发生物安全风险事件的能力取决于其综合实力,而不仅仅关乎传染病防疫技术本身,“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合作需要进一步强化。

合作开展医疗援助与疾病救治。“一带一路”共建各国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水平差距较大。根据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报告,约有30%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每千人医生数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例如柬埔寨、阿富汗两国每千人医生数仅有0.19和0.28;约50%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方面低于全球平均值,且多集中在南亚国家。因此,医疗援助与疾病救治仍是“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合作方向。建议加快在应急救援装备领域的合作研发,更好地针对当地情况进行灾害情况下的预测预警、应急救援;加强专项技术的援助与培训,促成“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医疗体系的全面建设。

合作发展先进医疗技术与健康产业。近年来,我国在建设“健康丝绸之路”过程中,针对医疗技术发展方面的努力体现为医疗器械的出口与相关合作。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化合作,尤其是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建厂,不仅为当地市场提供了物美价廉质优的中国产品,而且拉动了当地就业,改善了民生,间接带动了卫生健康水平的提升。随着我国生命健康领域科技水平的提升和产业化的不断成熟,在未来合作中,可更多关注生命组学技术与基因工程、精准医学与人工智能技术、新型检测与治疗技术等领域,积极推动“智慧医疗”发展,全面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的生命质量。

合作推进传统医药发展与信息化建设。中医理论是系统观下对生命健康的全面认知,《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平人者不病”的观念,对于指导现代生命健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医药服务一直是“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领域,也是凸显我国传统中医优势的重要项目。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指出:鼓励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国际品牌。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截至2022年9月,我国已建设了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十三五”时期中药类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达281.9亿美元。在资源互通方面,我国已建设了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和56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如“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中医药中心”“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和“中国-尼泊尔中医药中心”等,助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在此领域,建议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推进传统医学发展,具体包括:搭建中国对外援助的远程医疗平台,为患者提供远程诊断、远程救治等便利高效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开设网络课堂、网络讲堂等,加强传统中医药的教育与培训,积极探索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疗体系的更好融合。

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动“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设,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施策,提出以下4点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打造高质量的“健康丝绸之路”品牌,创造品牌效应。“健康丝绸之路”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多方发力、各司其职、共同合作。建议在制度层面进行统筹谋划,从战略性高度制定全面系统的合作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开展相关的具体合作。因国施策,因地施策,充分考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差异。针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建议优先关注与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可预防的重大传染病防治;针对发达经济体,建议积极推进传统医药交流和生命健康领域的前沿技术交流。

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示范作用,加强区域引导,鼓励务实合作。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已与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了双边或多边卫生合作关系,搭建了较高层次的合作机制,但合作的具体落地依赖于微观主体。从区域层面来看,相关交流合作平台较为欠缺,需要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政策加以引导,鼓励各地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建立多元合作关系,推动务实的健康合作项目建设。

全方位推进传统医药发展,深化中医药交流合作,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步伐。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积极建设中医药“一带一路”海外中心与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组派中医援外医疗队,加强对“治未病”的全周期生命健康理念的理解与文化宣传,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医疗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重视数字化为全球医疗卫生与生命健康领域带来的机遇,利用这一契机弯道超车,全面推进“健康丝绸之路”的信息化建设。当前,“数字健康”概念已在资本市场备受投资者青睐,数据驱动的数字化转型、可携带设备、远程医疗等都为数字医疗提供了发展的可能。“一带一路”发展“数字健康”具备人口基数大、健康需求高、卫生水平较弱等天然条件。技术的发展是双刃剑,若能在有效保护隐私的基础上利用好信息科技带来的便利,将有望推进以数字化和信息化为基础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国民健康的整体提升。

(作者:汪寿阳,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上海科技大学创业与管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鲍勤,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张奇,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