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网艺云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反对经济“去中国化”是中欧推不掉的责任

2023-05-18 11:0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董一凡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项目负责人、博士、助理研究员

近期,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对德国、法国、挪威三国进行访问。这是中欧关系在经历“高访热”后持续高层交往,加强战略沟通热度的重要举措。而面对近期欧盟掀起的所谓“去风险化”讨论,秦刚掷地有声地作出中方有力回应,表明了中方坚决反对经济“去中国化”立场,希望中欧继续推进互利合作,作出有利于双方和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

秦刚表示,中国对欧方声称的“去风险”表示关切,如果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那就是在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在与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会谈时,秦刚表示中德应坚持正道,共同反对“新冷战”、反对“脱钩断链”,为世界和平繁荣注入信心和动力。这些表态都点明了中国对于欧方提出对华合作“去风险”的一些危险举措的关切。

按照欧方一些政客的逻辑,在某些领域欧盟对华进口占了大头,就意味着欧盟面临风险,这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无稽之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资源禀赋和经济禀赋差异明显,很容易体现在对外贸易之中。一些国家对另外一些国家资源能源等出口份额巨大,很大程度上是由相互经济需求的市场逻辑驱动。当前,中国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进以和平发展、人民富裕、生态和谐为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坚守和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如何能对其他国家造成风险和威胁?

而按照欧方一些政客的逻辑,乌克兰危机后美国占欧盟天然气进口比重从6.3%一跃升至16%,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石油来源国,一度占欧盟石油进口的18%,这种依赖上升难道不是挑战和威胁?而美国长期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推动全球地缘政治对抗,在世界各地制造战争、动荡和“颜色革命”,在经济领域大搞“脱钩断链”、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谁是真正的经济威胁一目了然。

事实证明,中欧是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是合作共赢的两大伙伴。中欧关系走过近半个世纪,其中最大的经验就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赢才是成功之道。自中国和欧盟前身欧共体在1975年建交以来,双方的经贸关系已逾近半个世纪,经历了从小到大,全面发展和覆盖的进程,中欧双边贸易额从每年数亿美元发展到如今每天有23亿美元的货物往返于欧亚大陆之间,双方经济上的彼此倚重也得到了极大加深。自2004年以来,欧盟连续1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欧双边贸易额突破8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2年,中欧双边贸易额高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在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负面因素持续冲击背景下,仍然取得较突出的成绩,彰显中欧经贸关系的强大韧性和黏性。

中欧经贸发展也为各自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产业链和物流张力陡增,使各个经济体将如何保障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供应稳定可靠摆在经济政策的优先位置,而中欧合作则从各个层面为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有效支撑。

从物流方面来看,中欧班列在全球海运、空运遭受多种不确定性冲击时提供了既经济又稳定的选择。2022年,中欧班列开行数和发送标箱数分别达到1.6万和160万,同比分别增长9%和10%。中欧物流战略大通道作用更加凸显,充分发挥运距短、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征,扩大安全快捷、绿色环保、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的优势,同时也是中欧经贸合作打通欧亚经济管道、惠及整个欧亚大陆的标志。

从产业联通上看,中欧双方都通过彼此深度互联互嵌而实现共赢。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所有工业门类,具有深厚的制造业产业纵深基础、庞大而高效的产业劳动力队伍以及物流、基建、生产能源等方面完善的配套设施,可以为欧洲高端制造业提供保障有力、符合数量与质量要求的中间产品,覆盖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这也是德国三大车企、法国空客集团等大企业不断在华深化投资,放眼全球市场的重要原因。

此外,随着欧洲持续巩固自身能源和经济绿色转型的进程,中国质优价廉、供应充足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和技术产品正成为欧洲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风电机、光伏太阳能板、电动汽车、蓄电池等产品很好满足欧洲企业和民众的需求,为欧洲以更低经济成本和更高效率推进碳中和进程作出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欧盟在绿色氢能技术、海上风电技术方面具有全球领先的水平,面对中国巨大的用能需求和广阔的绿色产业发展空间,欧洲企业的优势将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内陆腹地中大有可为。

当前,各个国家普遍将保障自身经济体系运转的稳定性和韧性视作内外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但各国越是要追求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越是要将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开放互信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携手与共、守望相助来应对未知的风险和挑战。中欧作为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双方的高质量市场、高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对接将持续释放1+1>2的集聚效应,为双方和全球繁荣发展提供更多贡献和动力。

【责任编辑:刘梦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