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指导下,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布德镇新桥村占田组村民谢贤芳将承包的200多亩的荒山荒地,变成了遍地牧草的绿洲,并带动100多户村民奔小康。
谢贤芳(左二)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专家团队讨论
攀枝花市典型的干热气候,给热带水果和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但是多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果园大量地施用化肥和农药,在短暂的增产之后带来了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差的恶果。据调查,攀枝花80%种植5年以上的果园土壤提前进入了“老年状态”。
攀枝花果园土壤 (2013年拍摄)
2012年前,谢贤芳一直在外经商,当每天买回来的是带有农药残留的蔬菜、用化肥浇灌的水果,吃着添加了激素的饲料喂养的肉蛋的时候,她开始了对自己发展定位的反思。
对于一个从农村到城里刚创出自己一片天地的人来说,继续在城里生活还是回到家乡发展自己心中的“绿色产业”,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最终,2012年,谢贤芳还是遵从了初心,选择回乡发展以绿色产品生产为目的的种养业,承包了200多亩的荒山荒地,从此开始了创业之路。
2013年,谢贤芳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生态种养为理念,投资170多万元,在荒山上建立了标准化羊舍及活动场所800多平方米,配备完善的食宿条件。
近年来,合作社积极探索适合于本区域的林下生态种养模式,先后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牧草研究中心引进了柱花草、热研4号王草、绿叶山蚂蝗、杂交臂形草及黑籽雀稗等优质牧草进行试种和筛选,并率先开展了“果-草-畜-肥(沼)-地”的生态高效种养模式的尝试,通过间作合理的利用空间,将羊粪(沼液)、绿肥还田,以达到果-草-畜-地多赢发展的局面。合作社发展至今成员已增至108户,出资总额600多万元,羊存栏数1000多头(其中基地300多头),每年收益15万元-20万元。
科技引领绿色循环发展
创业之路总是荆棘满道。果园下面要种植什么才能既提升土壤肥力,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失败,最终找到了成功的经验。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确定了发展方向和路径,那就是充分利用林间及果树行间的空间,广泛引进牧草品种进行筛选,按比例进行压青和饲喂,增加单位面积的收入,既解决了农户增收问题,又可缓解山区养殖业受土地限制的问题,还实现了“以畜养林”、循环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
目前合作社已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引进了牧草进行试种和筛选,通过林下间作豆科牧草来压除杂草,可减少除草剂用量,减少除草用工,解决了攀枝花果园大量施用除草剂带来土壤板结的问题;通过优质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的搭配种植来发展家畜圈养,可达到减少饲料用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的效果。合作社已基本建成“树(果)—草—畜—肥—树(果)”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达到树(果)、草、畜、地多赢的局面。
开展林下豆科牧草种植,改良土壤
开展黑山羊圈养,构建粪便还田的循环模式
合作社从农民手中回收秸秆加工成青储饲料、羊粪还地、林下养殖土鸡,既减少了养殖种植成本,增加了农户收入,还美化了生态环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提高了附近村民发展养殖种植的积极性,外出务工的减少了,昔日荒山荒坡不见了,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热科院专家为村民开展生态循环种养技术培训
目前,合作社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基地,基地有采摘园百香果、养殖区域有特色巴马香猪、松林鸡,栽种芒果30余亩,利用生态、优美的环境打造农庄式的康养基地,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并可帮助周边农户销售农、畜产品,在家创业创收,稳定提升收入,助力当地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图/文 董荣书)